8月16日,溫州繼“血河”之后再現“紅河”。近些年,溫州的河流五彩斑斕,可謂賺足眼球,紅河、黃河、藍河、牛奶河,如此頻繁“變臉”,惹得人心惶惶。河流可以“五彩斑斕”,但不能“污彩斑斕”。 【溫州河水頻“變臉”】
水有病,就得治!《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無疑將成為我國水環境的一劑良藥。受此利好政策刺激,下半年污水處理行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期。污水處理概念股聞風而動,概念廠能否解決水處理新老難題,我們拭目以待。 【污水處理概念廠療效如何?】
“環保局局長下河游泳”曾成為網民對現實河湖污染治理不滿的無奈戲謔,河湖污染加速了環保疏浚產業的開啟,加快了標準相關出臺,打破地方壟斷顯得極為迫切。【疏浚產業高速時代開啟】
政策即將出臺,治污主體的確定是一大難題。浙江寧波市創新工作機制,以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治理,并按照治理效果付費的方式治理內河環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現了水質長效提升的目標,具有推廣借鑒意義。 【寧波第三方治污水】
污染了30年,3年能治好?專家說:“不可能。”近日,廣州的治水觀念正在經歷一場“撥亂反正”。快馬加鞭治水務,以求水環境治理工作盡快出成效,當然是好事。只是對于廣州治水,公眾究竟應該抱有怎樣的期待才算理性? 【廣州快馬加鞭治水務】
“青山不改,綠水長存”不應該只是出現在武俠小說里,人們想要的更不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污水向東流”,堅持可持續發展,把萬物本源之“水”治理好,路雖不近,但也不遠。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聞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