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電池隨手扔 危廢品“無處安放”
近日,貴州省凱里市環保局長王應忠很苦惱,該市的季刀苗寨農村電子垃圾治理出現了“瓶頸”,危險廢物收集中心稀缺,想籌建又缺乏資金。
“許多電池一般是用完隨手就丟了,”王局長說。而對于其他電子產品呢?王局長的回答是:“廢舊電子產品由于村民不舍得丟棄,大家電壞了也會保留。”于是村民家中囤積著廢棄電子產品。
廢棄電子產品堆積家中雖暫時不能造成環境污染,但長期地堆積電子產品于家中終究不是辦法。試想想,一旦這些電子垃圾在農民家中“礙眼礙事”,這些危廢品還是會流向土地。
凱里的電子垃圾處理困境不是個案,同樣的問題在另一地也正在上演著。
“賣之無利 棄之可惜”
作為智能手機“發燒友”,居民高先生手頭有好幾個不再使用的手機,性能算得上完好,只是由于更新換代,便一直被主人束之高閣。前些天,高先生打算把它們全部賣掉,可去手機回收市場一打聽,才知道每部舊手機多只能賣幾十元塊錢。“當時買的時候每部都是兩三千,現在加起來能賣兩三百。”糾結許久,高先生打消了低價處理的念頭,把手機又拿了回來。“留在家里讓孩子玩都比賣掉劃算。”說起這檔事,高先生還是有些忿忿不平。毫無疑問,這些電子垃圾也被囤積在家里了。
作為普通家庭的日用消費品,電子產品換代速度稱得上日新月異。一個地方,究竟每年會產生多少廢舊電子產品?確切的數字雖然難以獲悉,但一定可以用“數量龐大”加以形容。
電子垃圾納監管 農村環節莫“掉鏈”
電子垃圾的處理為何頻現被囤積在家中的現象?在苗寨農村,是由于垃圾回收站的稀缺,“危險廢物收集中心全省只有兩家”;而在另一座城市,則是由于回收價的低至谷底“留在家里讓孩子玩都比賣掉劃算。”!
“農村環保的歷史欠賬太多,國家的法律法規也缺少對農村電子垃圾的監管內容,下發的文件中從未要求對電子垃圾進行監管,至少我沒看到過。”凱里市王局長說。我們都知道,農村環境的治理一直是環保工作的重要一環。電子垃圾無人回收,垃圾回收價低至谷底,危廢產品收集難……這些問題確確實實也暴露了我們相關部門在城鄉環境治理統籌協調上的問題。
對于電子垃圾的監管,還得補上農村整治環節短板,莫要在該環節上掉鏈子,而影響整個環境治理的進程。為此,筆者認為,幫助農民掌握科學處理電子產品的方式方法,把電子產品垃圾的危害及再回收利用的價值向村民普及,引導他們主動進行電子產品垃圾分類;同時,將電子垃圾回收納入監管,不要讓某些“游擊隊”打擦邊球,壓低電子垃圾回收價格,打擊大眾垃圾回收的積極性,而導致電子垃圾囤積,終散亂在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