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享譽中外的世界制造業名城,水對于東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作用更為突出。2013年7月,東莞被中國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該市提出力求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嶺南水鄉風貌。
據東莞市政府新聞辦透露,目前該市已經完成了水生態文明試點市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并明確了2014年至2016年水生態建設的工作目標和具體任務。
面對生態轉型的新形勢,水資源保護在東莞已被提到的高度。2013年7月,東莞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全省僅東莞與廣州兩市入選),提出力求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水通、水清、水動、水美、水興、水合”的“六水”目標。
按照計劃,東莞規劃投入用于水污染防治的資金將超過180億元。在這其中,污水處理配套管網工程、中小河涌生態修復工程及聯網水庫水源保護工程3大項目涉及的投資金額大。東莞將計劃由市鎮兩級財政投入65.1億元配套全市污水處理管網工程。
同時,在中小河涌生態修復方面,東莞市鎮兩級財政計劃投入50.2億元,按照各鎮街每年完成1條以上河涌整治的工作任務,爭取利用3至5年,實現市域內河涌水體生態系統的基本恢復。
據悉,作為水環境綜合整治試點的掛影洲圍中心涌,東莞市水務投資集團正在此建設一座日處理10萬噸規模的污水處理廠。與以往運作模式不同的是,不僅是污水處理廠,連配套截污管網這一原本由政府建設的工程,也一起“打包”給了水務投資集團。
“這是一種比較創新的模式。”東莞水務投資集團張立峰介紹,將污水處理廠推向市場比較容易,因為它可以產生穩定的現金流;但管網建設是公益性項目,完全不產生收益,很難市場化。水鄉采取的新模式是,把公益性項目合并到可經營項目中,將管網和廠“打包”交給企業去建,未來運營中,在污水處理價格里對企業進行補貼,比如處理1噸污水的單價,由8毛錢提高到1.2元。這樣,政府解決了前期投入資金的不足,企業則增加了盈利。
“公共項目一旦實現市場化運作后,資金來源渠道是非常廣泛的。”張立峰告訴記者,2006年至2009年,東莞全市新建污水處理廠35家,全部采用BOT模式引入民營資本,總投資超過30億元。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政府沒拿一分錢,3年內將全市的污水處理率從原來的30%提升至70%,對改善東莞整體水環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外,水務、環保、城管及林業等4個職能部門將聯合推進聯網水庫水源保護工程建設,22.2億元財政資金將用于聯網水庫截污、清淤、治污等,包括同沙水庫尾水排放、截污管網工程及水庫清淤、垃圾場滲濾液處理、人工濕地等工程。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上述水源保護、供水保障、污水處理、水污染治理等方面一系列項目建設推進,水產業在東莞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也為先進水技術在東莞本土化落地應用提供機遇。
環保項目要真正走向市場,長效機制的建立是關鍵問題。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介紹,東莞水鄉將著力健全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諸如在創新“綠色水鄉”節能減排支持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進一步參與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并探索推行排污權交易,引導水鄉向低碳、環保、綠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