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污染成為大氣顆粒物根源 中國開編氨排放清單
7日下午,寧夏捷美豐友化工有限公司發生氨氣泄漏事故。截至8日凌晨,事故共造成33人中毒,其中,輕微中毒27人,中度中毒2人,重度中毒4人。目前4名重度中毒傷員經救治生命體征趨于平穩,暫時脫離危險。
這么一件事故,把氨氣推到了眾人的視野。眾所周知,氨氣泄漏造成環境污染,危機人們的生命健康。但還有一點往往被人忽視:氨污染是中國重霧霾天氣大元兇之一。
中國多數大中城市近年比過去有了更多的灰霾或霧霾。在媒體宣傳下,不少公眾幾乎能背出PM2.5的五大來源:機動車尾氣排放、工業污染、燃煤污染、施工揚塵以及外來污染。
國內多位科學家表示,霧霾的一個重要污染源,一直被社會忽視,卻是中國空氣污染拼圖中極重要的一塊,更是PM2.5指數被持續推高的重要密碼——氨氣污染。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支持這一看法:重污染天氣中,硫酸銨、硝酸銨的質量總和約占PM2.5的40%-60%,越嚴重的污染天氣,比例越高。
在讓人掩鼻的壞空氣中,氨是PM2.5中絕大多數二次顆粒物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宇等人的研究發現,2006年中國的氨排放總量為980萬噸,已經超過北美與歐洲的總和。并且,在過去20年間,中國一直是大的氨排放國家。
另一項研究來自哈佛大學。他們對2005年-2008年的氨排放監測顯示,中國每年的氨排放量約為1020萬噸,美國約340萬噸,歐盟約為376萬噸。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宇說:“所謂重污染天氣,常伴隨著高相對濕度和小風,這很利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在大氣中的積累。氨可以提高液滴的堿性,液相環境可能成為二氧化硫氧化的主要場所。液滴中生成的硫酸銨和硝酸銨在空氣中進一步積累,便成為大氣能見度的致命殺手。”
2014年9月2日,環保部網站刊文對《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下稱《指南》)等四項文件進行解讀。之所以發布《指南》,因為氨氣是形成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重要前體物,但“我國對氨排放研究和重視度還不夠”。
《指南》將氨排放源分為七大類,農田生態系統、畜禽養殖業、生物質燃燒、化工業、人體排泄物、機動車排放和廢棄物處理。由于在氨排放總量中,農田化肥和畜禽養殖業占比超過70%,所以《指南》重點描述農田、畜禽養殖夜的排氨估算流程。
《指南》將用于指導各省、市(縣)、區域開展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工作,其技術路線是,首先,確定污染排放源分類;其次,獲取相應的活動水平,依據條件選取適當排放系數數據;后根據活動水平和排放系數計算得到氨排放的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