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日趨嚴峻 超凈排放是燃煤機組必然選擇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制定出臺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東部地區新建燃煤發電機組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要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即在基準氧含量6%的條件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一些現役大型燃煤機組環保改造后也要達到這一限值。業內通常將這一指標稱為“超凈排放”“超低排放”等。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泰生表示,在經過適當的技術改造后,50%以上的煤粉鍋爐電廠和70%以上的循環流化床爐電廠可以實現“超凈排放”。這兩類鍋爐是目前燃煤發電所用的主要類型。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車得福認為,三部委制定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指標比較合理,屬于大多數企業“跳一跳就能夠到”的水平,對東部地區進一步提升煤電清潔發展水平、減輕霧霾天氣將有很大幫助。
許多發電企業對于新指標望而卻步,主要是由于實施環保改造必然導致經營成本驟升,但從目前國內已經實施“超凈排放電廠的結果來看,成本增加在可控、可接受范圍之內。
廣州市第二大發電企業廣州恒運集團完成超凈排放改造的燃煤9號機組已正式投入運行,公司總工程師王艷軍透露,改造后每千瓦時發電成本較改造前提高0.019元左右,并且還有進一步下降空間。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截至2013年底全國火電裝機已達到8.6億千瓦,占電力裝機總量的69%。東方鍋爐總經理徐鵬表示,在未來相當一段長的時間里,我國以燃煤發電為主的電力供應格局不會發生根本改變,推廣“超凈排放”是煤電行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超凈排放是燃煤機組的必然選擇
關于超凈排放的爭議主要圍繞著“環境和經濟效益投入產出比太低屬于勞民傷財”,“超凈排放技術方面沒有重大創新且嚴苛的條件并非一般電廠所能達到”,“電廠用煤其他用戶用劣質煤依然會間接增大環境污染”等等。
首先關于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投入產出比太低。不同的聲音是,從已完成的超凈排放燃煤機組項目來看,發電企業基本可以承受。隨著超凈排放技術與裝備的深入發展,未來成本下降有很大空間,做到0.015元/千瓦時甚至0.01元/千瓦時是完全有可能的。節能減排發展到今天成本升高是必然,不能因為成本升高就停止。
其次是超凈排放嚴苛的條件并非一般電廠所能達到。不同的觀點是,實現超凈排放的條件并不嚴苛,從現有的技術條件來看,基本上一半以上的煤粉鍋爐和約70%的CFB鍋爐都可以實現超凈排放,而且成本可以接受。
再次是關于使用煤與低質煤的爭議。事實上,無論是電廠還是其他用戶都要用煤,東部、南部沿海地區應該鼓勵用印尼、澳大利亞等進口煤,價格便宜,運輸、裝卸方便,內地鼓勵用神華煤等煙煤。
另外,有觀點稱企業上超凈排放是為了新建煤電,保留現有煤電,怕氣電替代煤電而付出更高成本。甚至有偏激的聲音稱超凈排放是為了避免更大損失或者為了獲得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不科學、不合理且對社會造成損失的做法。對此,有專家表示,我國燃煤發電為主的格局短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而目前我國天燃氣發電依然比較昂貴。超凈排放具備充分的科學性、合理性、經濟性,作為需求創新,必將推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煤電綠色發展新方向
“諸多原因致使我國火電廠在脫硫、脫硝改造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到位。脫硫工作由于較早開展,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成以上,但設備運行的程度值得關注;而脫硝工作開展起來難度極大,尤其是中小火電企業購買脫硝設備的積極性并不高,設備利用效率同樣不容樂觀。”中投顧問研究員任浩寧如是說。
“從理論上來講,‘超潔凈排放’更多的是增強火電企業自身的治污能力,能夠在部分指標上符合天然氣排放標準。但要做到‘超清潔排放’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如脫硫脫硝設備的引入、除塵技術的采用、中小產能的淘汰都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對部分火電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巨大壓力。”任浩寧秉持這樣的觀點。
誠然,地方政府和電力企業主動探索,將污染物排放標準提到一個新的水平,是展示自我實力、承擔自身責任的表現,應鼓勵越來越多的有能力的企業向“超潔凈排放”努力,為未來行業的大氣污染治理更上一臺階積累經驗。但若將這一標準強加于大多數企業,目前來看還缺乏現實基礎。正如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所言,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污染物治理都必須下決心,且要保持理性。污染物的削減不能僅靠已獲得高分的企業將分數沖刺到100分,應盡快幫助不合格的企業將分數提上來,畢竟這一部分還占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