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消耗了全世界53%的水泥、48%的鐵礦石、47%的煤。在“拆一次創造了GDP,蓋一次又創造了GDP”這種急功近利政績觀的引導下,建筑的平均“壽命”只有25~30年,建筑垃圾已占到垃圾總量的30%~40%,其利用率不到3%,每年相當于生活垃圾5倍的建筑垃圾亟待處理。
武漢規劃建9座建筑垃圾處理場
有上萬個工地的湖北省武漢市,也面臨著建筑垃圾處置難題。11月5日,武漢市城管委主任干小明表示,他在任期間,大的夢想就是建個建筑垃圾處理場。
武漢市政協委員李光介紹,目前武漢日產建筑垃圾約10萬噸,由于沒有專門的消納場所,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鄉村,露天堆放或填埋,甚至還被用于非法填湖。“當務之急,就是要建一個與建筑垃圾產量成比例的消納場所。”李光建議,在武漢三鎮分別新建一個不小于500畝的建筑垃圾消納處理場。對此,武漢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已制定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場規劃選址方案》,擬在全市布局3座大型、6座中小型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場。
李光建議,建筑垃圾還可用于山體修復。初步測算,武漢破損山體回填總量約400萬立方米,如果全部使用建筑垃圾,即可消納1/10的渣土。
東莞明年或推“寮步模式”
為破解“垃圾圍城”或者更確切地說“建筑垃圾圍城”的困境,武漢市通過建立專門的建筑垃圾消納場來緩解困局。無獨有偶,面臨著每年新增超300萬噸建筑垃圾處置壓力的東莞市,更是牟足勁,在開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建筑垃圾的規劃,欲在2015年試點推廣“寮步模式”。
近日,有消息稱,當地民革市委會以及六名市政協委員提出了7件關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系列提案,被列為2014年市政協主席會議督辦的重點提案。
作為提案主辦單位的市城管局日前在回復提案辦理情況時卻給出了一個比較意外的說法。目前東莞尚未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處理機制及處置設施,建筑垃圾的處理主要通過市場自行調配直接回用,部分鎮(街)具有臨時消納場對本鎮產生的建筑垃圾進行簡易堆填。市城管局表示將在2015年組織編制《東莞市建筑廢棄物處理處置專項規劃》,逐步規劃東莞市建筑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工作。
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有望政策照顧
民革市委會提出,東莞對建筑垃圾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缺乏政策引導,導致東莞的企業到深圳投資建筑垃圾資源化循環利用產業。
據了解,深圳龍崗有塊5萬平方米的地,政府以1元的低價出讓,建成建筑垃圾消納場,要求當地建筑垃圾全部運送到此場處理,支持企業搞建筑垃圾資源化。該項目目前是由東莞的一家企業負責運營。
多個政協提案還建議東莞加大扶持創辦建筑垃圾的加工企業,開發再生材料產品,并就再生建材制品的出路給予大力幫扶。對于利用建筑垃圾生產的材料或產品的單位,在稅收政策上給予一定優惠。東莞市經信局則表示,東莞市財政從去年開始,連續三年對全市32個鎮街的再生資源管理隊伍進行補貼,去年每個鎮街補貼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