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智者樂水”、“上善若水”……這些耳熟能詳關于水的詩詞和成語里,蘊含著中國人對水綿長深遠的感情。然而,對缺水型城市廈門來說,怎樣儲備盡可能多的淡水資源,一直是市民關注的話題。
廈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40立方米,遠低于1700立方米的警戒線。目前,廈門水源供應主要來自本地水源和外流域調水(漳州九龍江北溪引水)兩方面,其中后者占城市公共供水總量的70%以上。也就是說,廈門城市供水系統70%的原水依賴于九龍江北溪引水。
“隨著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廈門今后在海水淡化上將大有可為。”專家說道,海水淡化不僅可以滿足人類對淡水的需求,還有其他作用,誠如用于灌溉、生產等。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海水淡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淡化水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要納入水資源統籌規劃和調配。預計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對解決海島新增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的貢獻率亦將達到15%以上。
海水淡化,即海水化淡、海水脫鹽,是指將水中的多余鹽分和礦物質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主要提供飲用水和工農業用水,不但可以開源節流,增加淡水總量,生產有用的副產品,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對生態環境影響小,水質穩定,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部分工業用水。
事實上,海水淡化在我國開展的時間比較長,1958年就開始用電沉析的方法做海水淡化了。在這以后,進入到一個比較快速發展的時期,當時在國家海洋局的組織下成立了海水淡化研究室。我國大規模海水淡化的應用是在1997年和1998年。現在我們做的海水淡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蒸餾的方式,另一種是膜的方式,也就是俗稱的熱法和膜法。
“海水由于含鹽和重金屬,在低溫情況下不容易凍結。但經過脫鹽處理后,產生的純水在低溫時就易結冰。”業內人士介紹道,在海水淡化處理上,廈門擁有三大優勢——浩瀚無邊的海洋、熱帶的高溫氣候和良好的不受污染的海洋生態環境。這三大優勢,有利于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在廈門發展應用,降低海水淡化的生產和管理成本,使廈門未來在海水淡化產業發展上大有可為。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下一階段,廈門還將加快海水淡化示范項目建設的各項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動工建設,盡早完工投產并發揮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廈門將繼續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鼓勵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而就淡化海水的飲用安全,“獲取淡水大的目的,就是獲取飲用水。”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王壽根如是說道。
淡化的海水是可以安全飲用的健康水嗎?能不能作為重要的水源補充到現有的水源體系里,做大規模的應用和推廣?
對此,王壽根的看法是,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進步,用海水淡化的方法作為解決京津冀地區飲用水的補充,甚至是重要補充,前景還是非常看好的。尤其是對于北京這樣一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00立方米,只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8左右的嚴重缺水城市來說,淡化水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另外,他透露,淡化水已經為我國一些城市所用,進入浙江嵊泗縣的市政管網就已經10多年了。這也就意味著,那里的居民已經喝了10多年的淡化水,而且價格并未高于自來水。
“海水淡化有個前處理過程,要進行殺菌、滅藻、澄清等操作。”針對一些人對淡化水依然不安全的疑慮,中國海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雷波給大家吃了顆定心丸:“經過礦化之后,淡化水完夠滿足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和營養物質的需求,大家可以放心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