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將“建設綠色生態廊道”作為重點任務之一。
國家做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為曾經受傷的長江帶來新希望。指導意見明確,切實保護和利用好長江水資源,嚴格控制和治理長江水污染。
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局監督管理處處長張輝平說,長江經濟帶建設嚴格落實規劃先行的理念,所有新建工程項目都必須經過嚴格、科學的生態環境評估,并不是單純地挖深拓寬航道建設。
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封加平表示,良好的生態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推進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文明建設,把其建設成生態屏障帶、人與自然和諧示范帶,其意義深遠。
同時,來自國家林業局的公開資料顯示,該局正多措并舉加快構建長江流域穩定、健康的自然生態系統:實施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三期工程,將洞庭湖、鄱陽湖和丹江口庫區、三峽庫區等作為工程建設的重點區域給予支持,加快推進退化防護林改造。
此外,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劃定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紅線,對長江流域違法破壞湖泊濕地的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部署開展專項打擊行動,并有計劃地對非法開墾的湖泊開展退耕還濕還湖。
“指導意見釋放了一個清晰的信息,新一輪的長江流域開發將在不犧牲、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體現了新時期治江理念和水平的提升。”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總工程師穆宏強說。
上游污染下游遭殃
作為黃金水道的長江,也是沿岸居民重要的水源。長江沿江有220多座城市,4億人飲用長江水。待南水北調工程全面建成后,這一數字將達到8億左右。但目前長江水質每況愈下。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曉楓認為,近年來,政府在治理水污染上的投入力度不小,但效果并不明顯。造成當前跨行政區水污染問題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其中索賠難和懲處不到位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跨流域污染事件接二連三發生。
陳曉楓指出,流域上下游一些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監管不力,存在著“以GDP論英雄”的積弊。在水污染管控上,水利部門負責水量的管理,環保部門負責水質的管理,兩者缺乏很好的協調。流域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而流域管理往往處于輔助地位,造成流域上下游區域各自為政的局面。
縱觀多起跨行政區水污染糾紛事件,解決方法基本上是上級政府協調相關區域達成短期協議,從而避免或者減少糾紛可能引起的危害。但采用行政手段解決跨行政區水污染問題,往往不能從根本上達到目的。市場并沒有發揮其資源配置的作用,產業結構也沒有得到優化升級,高污染、低效益的排污企業依然存在。
陳曉楓表示,針對水污染治理,國家層面已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一些城市也出臺嚴格立法保護水源地。雖然一些法律支持被污染地區向行為責任人追究責任,但當前的法律框架仍存在盲點,跨流域污染的追責和賠償問題相當復雜。
他說:“單在取證環節,跨流域污染就超出了單個城市職責范圍。究竟是哪里出現污染源?這需上級部門協調,找出問題源頭需一段時間。此外,索賠和追責也需要上級部門支持,只能走行政報告的’老套路’。如果污染沒有引起上級重視,污染索賠無從談起,涉事企業也因此逃脫社會責任。”
此外,眾多專家附議,保護長江應該是全流域的保護,必須打破地方政府各管“一畝三分地”的現狀。否則就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無助于長江的環境保護。
當前,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法律制度不協調、重要法律制度缺失及執法問題。各流域普遍缺少地方性法律法規,各流域特點不同,需要適合本流域特征的水污染防治法規。
陳曉楓建議,一方面應盡快完善法律法規,在國家層面立法中明確跨地區污染防治和追責操作規范,研究出臺大江大河流域環境保護一體化規劃和辦法,建立上下游的排水和供水聯動協調機制以及地區與地區間相關監督機制,明確各地方政府在飲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責任,完善防治應急預警機制,上下游承擔起監管責任和義務;另外一方面要借助強大的社會公益支持,鼓勵和支持被污染地區參與跨地區追責,明確責任主體,對實施污染的責任人和地區給予嚴厲打擊。
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
不難發現,水資源保護表面上是一個環保問題,實質是一個地區如何從粗放外延增長,到實現利用內涵發展的轉變。
對于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重慶,要在建設長江經濟帶中崛起,發揮好支持保障作用,必須首先破解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這一命題,跳出“先污染,再治理”的困境。這需要全局的視野、系統的方法、長期的堅持,通過產業布局、城鎮發展、生態治理等多個方面的協同,才能逐步達到目標。
首先,大力推進五大功能區域戰略,從根本上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五大功能區域戰略是針對重慶資源稟賦不同、環境承載力制約和區域發展同質化等問題,明確各區縣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多元推進,從觀念、制度和方法上為重慶實現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提供了保障。要嚴格按照功能定位,“讓產業跟著功能走、人口跟著產業走、建設用地跟著產業和人口走”實現要素資源優化配置。
五大功能區域中除功能核心區外,其余四大功能區域在生態建設上都承擔著重要任務,尤其是“兩翼”地區的渝東北在發展中突生態涵養的功能,貫徹“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探索綠色、低碳、循環、特色發展的新路。
其次,以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為突破口,不斷優化沿江產業布局,促進城鎮集約集群發展。長江流域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部分江段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超標嚴重,長江流域不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粗放的城市管理是重要因素。重慶城市發展新區,依據規劃,到2020年,這一區域工業總產值將翻兩番多,并新增吸納渝東北、渝東南等地轉移人口100多萬,將成為重慶市“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
為此,必須借力國家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工作,不斷優化沿江產業的布局,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經濟效益、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同時加快推進形成全市的大都市連綿帶,以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若干個城鎮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鎮化集約集群發展,加快供水管道、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
同時,強化水資源、環境和生態的綜合保護,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資源。一是在長江全流域的視野下,從法律法規、管理機制、執法監督、水行政事務管理能力等方面探索符合重慶實際的綜合管理模式。二是在全市實行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體系;規范河道岸線和采砂管理,完善水量、水質、水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系統。三是大力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斷加快生態建設步伐。系統調查水生態環境狀況,確定水生態優先保護對象與保護區域,全面落實水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措施,維系優良水生態環境。四是在強化節水的基礎上,建設一批必要的水源工程,提高流域供水保障能力,解決局部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