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電計劃將地下通道內的核污水抽出后,用水泥封堵通道。截至11月6日,東電一直在實施堵截核污水的作業,包括冷凍部分核污水和填補冰層縫隙等。
為檢驗作業效果,11月17日東電從地下通道里試驗性地抽出了200噸核污水。經計算,通道內的水位本應下降80厘米,但實際降幅卻僅為20多厘米。
報道稱,這說明目前可能仍有核污水從廠房不斷流入通道。對此,東電表示今后將研究地下水的影響因素,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則將考慮在核污水完全抽凈前,直接采取水泥封堵措施。
而就在近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發布消息稱,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海域約150公里的太平洋上,檢測出了福島核事故泄漏的微量銫134。
同時,據此次檢測出的銫134每立方米不到2貝克勒爾,低于美國政府的飲用水標準的千分之一,并不會危害到人體健康和海洋生物。
相關負責人表示,銫134是8月在加利福尼亞州尤里卡近海采集的海水中檢測出的,東日本大地震后歷時三年半抵達太平洋彼岸。該研究所認為,需要繼續嚴密監控。
據悉,美國政府以往并無以銫為對象的海洋調查,該研究所自2014年1月啟動調查,這是檢測出銫。由于銫134不存在于自然界,其半衰期為兩年,該研究所表示“只可能是從福島泄漏的”。
目前,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清理工作已經進行了3年多時間。但據相關媒體報道,事實上,只有很小一部分工人從事關鍵的清理任務,誠如準備拆除破損的反應堆和移走具有放射性的燃料棒。
反之,福島核電站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忙于應對一個巨大的難題,即如何處理用于防止反應堆過熱的污水,這些污水不僅具有放射性,而且由于地下水涌入,數量巨大且不斷增加。
目前,福島核電站內已建造1000個大型蓄水罐和處理設備,用于處理這些放射性污水。“污水是我們必須處理的緊迫問題。這點毫無疑問,”福島核電站負責人大野明說,“現在,我們正在盡大的努力來緩解這一問題。雖然我不能說出具體的解決時間,但我希望,當(我們采取的)措施開始見效后,情況能開始好轉。”
目前,每天約有6000名工人走進福島核電站的大門,進行事故清理工作。這一數字也是核電站正常發電時工人數目的兩到三倍。
對于這些工人的分工,擁有福島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發言人表示,在近一個工作日,約100名工人負責拆除一個反應堆建筑的臨時屋頂,約10名工人負責移走燃料棒,而其他工人大部分都在處理污水。
福島核電站當前存有50多萬噸污水。在2013年發生一系列污水泄漏事故后,福島核電站已經改用了造價更高、更為牢固的蓄水罐。
早在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發生泄漏事故,事故清理產生了9000噸污水。熟悉當時情況的美國退休核能監管官員拉克·巴雷特說,即便只有9000噸污水,但也耗時14年才蒸發處理完畢。
巴雷特認為,福島核電站污水處理工作要“更為復雜、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