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要讓垃圾變廢為寶,成為資源,垃圾分類必不可少。除了分出來可回收物的再利用,廚余垃圾也可以用來堆肥,其他垃圾等可以通過焚燒發電,物盡其用。做好垃圾分類不僅能使垃圾變廢為寶,同時也能從源頭減少垃圾量,解決廣州日益嚴重的“垃圾圍城”問題。
11月21日至12月20日,廣州市法制辦就《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征求公眾意見。其中,“個人不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今后或高罰200元”受關注。
廣州擬規定垃圾不分類投放個人高罰200元
垃圾不分類或者不按規定時間、地點投放,個人高罰200元,單位高罰2000元;每個住宅小區至少要設置1個可回收物和1個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否則物管將面臨至少1萬元處罰。11月21日起,《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在廣州市法制辦公開征求意見。
現實中不少市民吐槽,自己將垃圾分類了,但后收垃圾還是將其混在一塊運。《規定》明確表示,分類收集的生活垃圾應當分類運輸,禁止將已分類收集的生活垃圾混合運輸。生活垃圾運輸單位違反規定,將分類收集的生活垃圾混合運輸的,處5000元-3萬元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生活垃圾運輸經營許可證。
城管向國內外大學智囊“借腦”
去年7月10日,廣州市城管委與5所駐穗高校組建廣州城市管理研究聯盟。時隔1年,聯盟擴容。11月22日上午,省委黨校、省社科院、市委黨校、市社科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以及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與市城管委簽約,正式“入盟”。
據廣州市城管委介紹,去年以來,研究聯盟在課題公關、人才培養、工作咨詢、理論輔導等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首批5所大學承接了關于城管形象、垃圾分類、城管執法體改、公民參與以及城管機制研究等5方面的課題,并提交了相關的研究報告。
在當日的“入盟”座談會上,有黨校負責人表示,可以利用與黨委的聯系作用,為城管部門提供智囊服務,同時讓更多的黨員干部了解城管。來自荷蘭的TheoToonen教授則表示,他們將為廣州垃圾分類提出政策支持。對于為何向國外大學“借腦”,市城管委表示,該校在城市管理領域很有根基,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國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理念。
危偉漢希望,研究聯盟接下來能在城管體制改革、垃圾分類等方面發力。他介紹,市城管委正在打造垃圾分類的全流程設計,涉及到20多部法律法規,值得聯盟進行詳細研究。
不得不說,垃圾分類在廣州已成為一種“時尚”。無論是正在公示中的《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還是日前組建的廣州城市管理研究聯盟,抑或前兩日舉行的“廣馬博覽會”上萬名選手簽名承諾垃圾分類,總的來看,廣州似乎正在醞釀著一場垃圾分類管理改革,加快垃圾分類以實現減量在廣州勢在必行。
破垃圾分類困局還需靠“組合拳”
在我國垃圾分類已經提倡了多年,但還是收效甚微,仍然有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嫌麻煩,一股腦地就將垃圾扔出,全然不管垃圾是否可以回收,更不會理會垃圾是否有毒,反正就是一扔了事,萬事大吉。想想也是多年來形成的習慣,豈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悄然改變,此次廣州通過罰款的方式以期規范垃圾分類推出,引來了強烈的關注,各方意見層出不迭。
有業內人士認為,垃圾分類處理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投放、運輸、處理、利用等諸環節系統化設置的“組合拳”,且分清主次、先后并均衡發力。廣州不能奢望罰款單兵突進以破垃圾分類困局,而應回歸到如何分類、處理和利用的原點上來綜合考慮,進行機制的系統設置。而且,應當回歸居民主體,依靠每個家庭的習慣來形成對整個社會的約束,而不是指望一“罰”就靈。
此外,也有部分業內人對政策的執行過程表示了疑惑,罰款這事權且不說效果怎樣,就是怎么監督人民群眾呢?是派人每天都盯到人民群眾,一旦發現亂扔垃圾就上前“開包驗貨”?因而,他們認為,,垃圾分類在罰的同時,還要采取獎勵的措施,讓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垃圾分類,形成一種習慣和自覺行為,垃圾分類才能落實見效。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發揮小區物業、家委會等組織的作用,學習借鑒北京那些小區的經驗做法,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獎勵措施,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要加強媒體正面宣傳和反面曝光力度,讓人民群眾覺得面子上掛不住,行動上也能有敬畏,久而久之才能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