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每天仍有80萬—100萬噸污水直排,實際污水處理率比奧運會后下降。”北京市人大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安鋼表示,目前本市水污染總體形勢仍然嚴峻。
據介紹,北運河流域整體水質仍為劣V類,四環以外的中小河道如蕭太后河、小龍河、壩河等污水橫流、河水黑臭,各類支、斗、毛渠和道路邊溝不是干枯就是積存污水。四環到五環周邊的城鄉結合部很多新建小區和單位的排污沒有接入市政管網,未配建或配建了也未運行污水自處理設施,污水直排入河。五環路以外的農村地區,污水收集管網覆蓋率很低;污泥處理能力缺口大,臨時處理措施遇阻,高碑店、小紅門污水處理廠內堆積了4萬多噸污泥。
對此,市人大農村委建議,“應把污水治理和污水資源化利用擺在與大氣污染防治同等重要的高度。”2015年應先查清80到100萬噸直排污水的分布、來源和產生原因,建立詳細臺賬,逐口制定治理計劃,啟動污水未接入管網小區的入網工程。按照城市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實際規模,編制完整、適度超前的城市排水系統規劃和科學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制定實施時間。
另外,建議在現行水價內加大污水處理費的比重,并與水價同步采取階梯收費方式。應適時調整水價標準,使污水處理費逐步提高到競爭性價格水平,為污水處理市場化創造條件。
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在作報告時介紹,今冬明春將繼續開展通惠河、前三門暗溝等河道、暗溝清淤工作。
同時,為根治北京嚴峻的水環境,林克慶表示,力爭通過三年治污行動,到2016年基本解決重點河段污水直排入河及河道“臟、亂、臭”問題;到2020年,基本實現中心城區河湖“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的目標;再用3到5年,全市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基本建立城鄉統籌、減排顯著、河湖健康的水生態環境體系。
林克慶指出,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將出臺,同時規定不具備供水水源條件、地下水嚴重超采區、不具備排水條件且不自行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項目,不予審查。另外建立完善的京津冀水資源源頭保護、合理配置和水污染聯合防控與動態監測的合作機制。
【新聞助讀】“江水進京”準備就緒
來自北京市南水北調辦的消息稱,經過10多年艱辛建設,北京目前已具備迎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條件,“江水進京”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截至目前,北京參與接水的首批配套工程項目均按期具備接水條件,并先后進行了通水實戰演練、工程搶險應急演練和水質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演練,各項目試運行平穩。
其中,作為北京城區接納“南水”并以“南水”為主要水源的大型水廠,郭公莊水廠現已具備日處理50萬立方米的接水能力;大寧調蓄水庫可調節干線來水、增加供水穩定性,其主體工程也已全部完工,開始發揮調蓄功能。
此外,北京市水務、環保、衛計委、南水北調辦、自來水等各部門也實現了水質信息共享聯動,市區兩級有關部門還建立了工作應急機制,工程、技術、方案等準備工作全部完成。
為確保南水北調來水“調得進、用得上”,北京從2009年4月開始全面建設配套工程以接納來水,主要建設項目包括約200公里的輸水管線工程,總調蓄庫容約4000萬立方米的調蓄工程,日供水總規模約400萬立方米的新建、擴建和改造水廠工程等。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于近期正式通水。此項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庫,經河南、河北,流至北京。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其中北京年均受水10.5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