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為社會所詬病,導致環保法罰則虛設、執行不力。而修改后的環保法將強化法律責任、加大處罰力度作為重點,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在現行環保法中,大多數處罰條款額度都在5萬元以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企業購置一套治污設備動輒數百萬元,每年的運行成本也在百萬上下。兩相對照,也就不難理解企業為什么寧愿挨罰也不愿購置或者不用環保設施,甚至還專門拿出資金用來應付罰款。更為重要的是,現行環保法并未賦予環境保護部門執法權,即使環保部門發現了環境污染行為,也無法查封、扣押設備,只能看著污染行為繼續橫行。
這些問題都在修改后的環保法中得以糾正。修改后的環保法增設了按日計罰制度,明確規定違法排污者將按日連續處罰,上不封頂。這將極大提高違法者的違法成本。
不僅如此,修改后的環保法還賦予環保部門執法權,規定環境保護部門有權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有權責令超標或超總量排污的企事業單位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并進一步規定,對于“未批先建”拒不改正等四種行為,可給予治安拘留處罰。而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也將被追究連帶責任。
“嚴新法期待嚴執行”,修改后的環保法為環保部門提供了足夠的法律依據和執法手段,是否能遏制環境污染違法行為的泛濫,將直接取決于環保部門的執法力度。
“世界上遠的距離,是站在廣場,卻看不見天安門。”一句戲謔,道出了社會公眾面對霧霾的無奈。修改后的環保法能否治理霧霾,也是社會公眾熱切關注的焦點。
修改后的環保法對于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污染公共事件增加了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的機制,要求政府在環境受到污染時,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及時啟動并組織實施應急措施,推動環境公共污染危險的減緩。這意味著,在重度污染天氣中,政府采取行政命令要求企業停工停產、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等措施,將有法可依。
此外,霧霾、水污染的大特點是沒有特定區域,區域聯防聯控是目前應對環境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修改后的環保法強化了在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進行聯合防治,并在原有的跨行政區域規定基礎上,增加了“實行統一標準”的規定,要求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這也有利于區域聯防聯控措施更加協調一致,使治理效果和治理效率大大加強。
明確環境公益訴訟主體
多年來,環境公益訴訟一直存在立案難的問題,訴訟主體不明確,則是環境公益訴訟立案的主要障礙。
我國法律上,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先后經歷了從“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到“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社會團體”,再到“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的演變。
據悉,2013年,中華環保聯合會在全國提起了8起環境公益訴訟,均沒有得到立案,理由都是主體不適格,對此,戴仁輝說:“實際上,施行新《民事訴訟法》之前,有的法院還受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但新《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法院對立案就更加慎重了。”他表示,自己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此次兩家研究所聯合狀告大型央企神華一案是北京地區公益訴訟,而在新民事訴訟法中已規定了公益訴訟并實施將近1年的情況下,兩家環保NGO提起的公益訴訟仍舊被不予立案。
顯然,雖然《民事訴訟法》第55條有規定,對環境污染、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究竟什么樣的原告能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法律規定的并不明確。
“新環保法實施后,我們就有底氣了,只要符合新環保法規定的公益訴訟案件,法院應當立案。”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訴訟部副部長戴仁輝說。
為檢察院訴環保局不作為點個贊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一直是公眾向往的。環保執法部門惟有嚴格執法、違法必究,才能震懾住那些糟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而當環保執法部門不作為或亂作為時,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彰顯了法律監督機關的剛性和威嚴,這值得我們都去點個贊!
環保問題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大“瓶頸”,與一些環保執法部門不想管、不去管、不敢管有著密切聯系,更有不少環保部門的官員和污染企業狼狽為奸。曾記否,因污水問題遲遲得不到重視和解決,江蘇淮安一位女士在省市政風熱線聯動直播現場,向環保局局長下跪,請求盡快治理河道污染問題?更有不少網民先后公開懸賞,請當地環保局長下河游泳——這些無疑都是民眾對環保執法部門不作為的抗議和譴責。
因此,我們不禁要為金沙縣檢察院的法治之舉喝彩!佳樂公司應繳納噪音排污費121520元,卻一直未繳納,縣環保局發出限期繳費通知,令其于8月23日前繳納排污費,如逾期不繳,將進行處罰。10月13日,該企業繳納了排污費,但已屬逾期繳費,縣環保局卻不準備對該企業進行行政處罰。金沙縣檢察院對此“不滿”,認為佳樂公司拖延支付排污費近一年,已對國有財政資金造成損害,其行為應當受到處罰,于是將縣環保局告上法院,訴請法院判決環保局履行對企業的處罰職責。
職權范圍的處罰職責,為何自己卻輕易放棄?如此不作為甚至明顯地包庇,這樣還能保護好當地的環境嗎?當地檢察機關提起的這起全國首例行政公益訴訟,無疑將推動環保部門嚴格執法。
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是很多法規成為“一紙空文”的癥結,在環保領域,這個問題尤顯突出。歷經數次審議,修訂后的《環保法》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等將對直接負責主管的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降級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這被視為中國用重典向污染開戰的力舉,媒體譽之為“史上嚴環保法”。
可是,作為“史上嚴環保法”的執法機關,如果環保執法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去管、不敢管,法律仍將淪為“墻上的風景”。良法的出臺只是一半,關鍵的另一半是執行力,“史上嚴環保法”只有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地嚴到實處,用重典向污染開戰,才能不成為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