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少人還沉浸在“APEC藍”,希望留住更長久的藍天,“冬奧藍”已經在路上。
2015年1月6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委員會向奧委會按時提交了《申奧報告》,申辦期間,京津冀地區將加強治理污染的力度和監管力度。治理霧霾的措施擴展到山西、山東,內蒙古等周邊地區,“冬奧藍”將不會是一種奢求。【“冬奧藍”在路上】
為了京津冀協同治污,為了冬奧會的申辦,河北也是蠻拼的。
繼去年大力壓縮鋼鐵、水泥、玻璃等高耗能行業過剩產能,全年削減煤炭消費量1500萬噸之后,2015年河北將持續加大科學治霾、依法依規治污的力度,壓減煤炭消費500萬噸,并通過全部淘汰黃標車、實施新的排污費征收標準、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等多種舉措治理大氣污染。 【河北2015治霾再出發】
既然是區域協同治污,單打獨斗自然行不通,攜手抱團才是王道。但京津冀三地聯合治理的瓶頸如何打破?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地按國家統一部署,2014年在交通、生態環保、產業3大領域協同推進,取得進展。今年,河北提出爭取國家設立京津冀環保生態基金,協商京津建立生態橫向補償制度,打破瓶頸指日可待。 【京津冀環保基金或建立】
不管是河北一家,還是京津冀三家,追溯“APEC藍”也好,期盼“冬奧藍”也罷,大氣治理跟不上,一切都是白日夢。不過方法用的好,就另當別論。譬如蘭州,無疑是我國大氣治理成功的范本。
1月8日,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發布了《甘肅經濟藍皮書(2015)》指出,自2010年以來,蘭州市通過對大氣污染治理的全力攻堅,已實現了從“污染名城”到空氣質量達標城市的轉變,成功探索出“蘭州模式”的治污經驗。 【“蘭州模式”大獲成功】
APEC,冬奧會,可能以后還有奧運會,大運會等等,但這些終究不過是“藍天”的載體,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抬頭可見的藍天白云以及隨時隨地都能呼吸個痛快的清新空氣。
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及冬奧會離開后,留下的藍天,而不僅僅是短暫的“冬奧藍”。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聞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