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穩定的水資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進展迅速。
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個,工程總規模從2003年的日產不足3萬噸發展為日產90萬噸。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和《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將升至220萬立方米/日。
南水解不了華北渴
南水解不了華北渴。早在2014年12月29日舉行的“海水淡化與用水安全及海洋高新技術論壇”上,水資源專家吳季松曾說,可用淡化海水補缺。
“南水北調后,京津冀的生活和生產用水仍未達到低限度,生態水也仍然難以維系森林生態系統。”吳季松是原全國節水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他說: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總量,南水北調前為258億立方米,調水后增加到315.6億方;人均量從239方增加到288.7方。地表徑流深從118毫米增加到144.5毫米。數字沒有根本改觀。
吳季松說,北京收南水一年10.5億方,同時不再超采地下水5億方,且停止從河北買水每年3.5億方,實余每年2億方,用來支撐更多的人口并修復河流健康,因此人均生活、生產用水量不會增加。
吳季松認為,未來北京和天津用水可由海水淡化補充。淡化海水送到天津,相比送到北京,工程投資和輸送成本都低得多。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同時向北京、天津供水,如果將天津的供水份額給北京,用海水淡化解決天津缺水問題,經濟和技術上都是合理的。而且淡化海水水質好于到津南水。”吳季松說,這一方案需要中央和地方協調,補償天津的建設成本。
海水淡化能耗直降三成
而就在南水北調工程具備通水條件之際,270公里外的河北曹妃甸,經過較高成本淡化處理后的“海淡水”仍在遙望北京。日前,工業廢水零排放和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實驗室在中關村科技園昌平園揭牌,這標志著更低能耗、更低成本的“正滲透”海水淡化技術正式進京。
該實驗室由中工子公司北京沃特爾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石化撫順研究院聯合組建。“正滲透”處理工藝可使海水淡化產水率從現行技術的40%提升至85%,所產生的高濃度海水可以使從海水中提煉溴、鎂、鉀成為可能,經濟價值較高,因而可進一步降低“海淡水”進京成本。
因首鋼搬遷而聞名于世的唐山市曹妃甸開發區內,兩處日產淡化海水5萬噸的項目已悄然崛起。首鋼京唐公司依靠工業基地的循環經濟模式,將制水成本降至北京現行水價以下,在逐步自給自足后,將實現向北京和周邊地區供水;北控水務集團的海水淡化廠目前也實現了對外供水,未來還將建成日產100萬噸的海水淡化基地,把達到飲用水標準的“海淡水”運到京城。
據目前的技術水平,市場海水淡化主要通過“熱法”和“膜法”這兩種工藝。“熱法”,就是通過加熱海水,使蒸發后的水蒸氣冷凝下來獲得淡水的一種方法。由于加熱使水蒸氣和海水含鹽物質分離,海水水質是否污染并不影響終的蒸餾水水質。“熱法”制成的蒸餾水,每升含鹽量僅為2至3毫克,是自來水含鹽量的百分之一。在目前海水淡化市場份額中,“熱法”約占30%,“膜法”約占65%。
海水淡化應用更多的“膜法”技術,包括“反滲透”技術和“正滲透”技術,后者此前并不為中國企業所熟知。北京某環保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正滲透”技術是近幾年投入應用的新工藝,不需要對海水加壓,能耗僅為“熱法”處理的70%,將進一步降低進京的“海淡水”成本。
就此,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鄭根江認為,從國外發展趨勢分析,海水淡化已成為新世紀解決淡水資源危機的戰略選擇和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