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松綁再填助力 光伏產業深度調整破隱憂
2015年,國內光伏市場總體發展形勢是確保光伏電站穩步發展,同時大力推進分布式光伏,加強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的建設,做好光伏扶貧工作。預計到2015年年底,全國光伏發電項目累計建成并網約3800萬千瓦,圓滿完成“十二五”3500萬千瓦規劃目標;上網電量約500億千瓦時,占屆時全社會用電量約0.62%;2015年光伏發電投資約1080億元。
近日,好消息傳來,多家銀行信貸松綁,無疑給光伏產業加速提供了莫大助力。
多家銀行信貸松綁
目前國開行、工行、建行、招行、興業及浦發等多家銀行開始向光伏企業信貸松綁。在業內人士看來,光伏電站項目的資金問題得到解決的話,今年光伏電站建設或將大幅提速。
江蘇一家國有銀行的信貸部經理李睿表示,“現在光伏企業都在轉型,不單單依靠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的需求量開始增加,這使得光伏企業不會像前兩年那么不景氣,相較于以前的風險,現在的風控較小。再加上國家對光伏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所以銀行在貸款方面也會放開,對光伏企業的支持力度也會加大。”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銀行融資外,信托和光伏資產的證券化都是解決光伏企業的融資問題,“公司2015年除了向銀行融資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和信托公司進行合作實現融資。”雷霆透露。
據了解,目前多家光伏產業的公司在籌備資產證券化,未來多元化民營資本逐步成為光伏電站投資的主力軍。對此,趙玉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光伏資產證券化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地面電站產權和收益比較明確,所以資產證券會容易很多。分布式光伏由于產權和收益問題不明晰,現在資產證券化還不成熟,但是未來光伏資產證券化肯定是必然趨勢。”
資本和政策雙雙到位,如何破除隱憂,是光伏業目前需要正視的重大難題。
四輪驅動除光伏業隱憂
一是科學制定光伏發電目標,引導部門協同合作。
一方面展開全國太陽能資源勘察與調研,分析各地區光伏發展潛力,結合光伏補貼總量與電網實際,統籌考慮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開發規劃,科學合理地確定光伏開發規模與節奏。研究制定上網電價隨裝機規模與系統成本相適應的調整機制,保證政策的連貫性、一致性和可預測性。另一方面,加強產業、能源、財政、商務、科技、金融、電網等部門的協同配合,進一步明確、細化各部門在推動光伏產業與市場發展中的職責,細化完善“國發24號文”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避免政策在落實過程中的錯位、缺位和扭曲。
二是擴大國內光伏應用,開辟國外新興市場。
一方面,在進一步推進地面光伏電站和分布式電站建設的同時,擴大光伏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合肥“光伏扶貧”模式,通過扶貧資金資助困難家庭安裝光伏系統,在發展新能源的同時解決民生問題。另一方面,為擺脫歐美“雙反”貿易措施對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造成的負面影響,應大力支持企業開拓亞洲、非洲、南美洲等新興市場,鼓勵本土企業主動加強境外投資和項目建設,實施“走出去”戰略。商務、外交等部門通過對外援助項目、政府間合作項目等多渠道支持重點企業拓展新興市場,金融機構優先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出口信貸。
三是引導產業兼并重組,制止行業惡性競爭。
首先,通過國家相關財政專項基金,以及政策性銀行和新設立的投資性基金,加大對光伏企業兼并重組的資金扶持力度。其次,清理取消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的限制措施,杜絕地方保護主義,建立統一的光伏市場體系,消除企業兼并重組制度性障礙。再次,繼續貫徹實施《光伏制造行業規劃條件》,通過政策引導社會資源向優勢企業傾斜,間接促進落后產能的退出,防止產能無序擴張。從次,聯合金融機構、保險、下游電站投資商等多方建立光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對于擾亂光伏市場秩序的企業采取降低信用評級、減少相應支持等措施。后,加強光伏市場監管,完善光伏標準與檢測認證體系,對于產品不達標、不合標的行為予以堅決制止,杜絕行業惡性競爭。
四是加強銀企對話溝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加強金融機構與光伏企業的對接。通過行業協會等平臺推動金融機構與光伏企業的溝通互信,了解雙方需求,掃清融資障礙。其次,建立光伏產業投資基金,吸引保險資金、金融機構投資以及社會資本,通過支持光伏電站建設整合上游制造業,同時通過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政策的實施,引導支持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好的企業和項目。再次,開發多樣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根據光伏產業發展及光伏電站建設特點開發多樣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延長放貸周期。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可對光伏電站在選址、設計、施工和檢測等環節進行獨立客觀評估,為金融機構選擇投資項目提供可靠翔實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