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兩會環保搶鏡 史上嚴大氣治污條例遭熱議
霧霾天的不斷侵襲,江蘇深受其害,“治霾”自然成為熱議話題,致公黨、九三學社、民革等不同民主黨派的政協委員們提出了多條霧霾整治建議,呼吁政府“鐵腕”治霾。
“治霾”建議一: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
在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和布局上,眼光要放得更長遠,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規劃。重視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治理、關停重污染企業,通過鼓勵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生產力的形式,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治霾”建議二:啟動“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防止大氣污染需要環保、氣象等多部門資源的有效整合。在各部門的合作與聯動過程中,明確防治重點、時序進度、責任單位和應對措施,建立霧霾氣象健康預警服務平臺,從而在霧霾發生前和發生時可以及時提出健康預警,為公眾提供有效的防護指導建議。
“治霾”建議三:加大執法力度
加強常規監察和問責制度,對改善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實績突出的行為進行褒獎,對履行不力、違法審批立項,不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和未能完成減排考核指標的行為予以問責。
“兩會”中,不少代表熱議“史上嚴”大氣治污條例,也提出了不少諫言。
諫言之一:慎限
對條例中提到的限控機動車、摩托車保有量等問題,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婦科主任醫師闞延靜建議慎重待之,“對這些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增加其義務的規范,要慎之又慎,做好立法社會風險評估等前期工作,如社會反響過于強烈,則宜暫緩。”
諫言之二:精算
對條例中提到的排污權交易問題,有委員提出認為,大氣污染防治具有特殊性,不像股票交易給誰都不受影響,“排污權交易到其他地方,會不會影響這一區域的環境空氣質量?”該委員表示,二氧化碳交易之所以比較成熟,是因為無論它在什么地方排,只要減了就行,與區域沒什么關系。但若是大氣污染物交易,例如,從南京交易到蘇州,會加重蘇州空氣污染,蘇州有沒有環境容量接納這些污染物的排放,這需要科學依據作支撐。
諫言之三:立訟
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主任孫勇建議,增加支持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實現立法體制的完整,環境污染事件一旦發生,社會公眾的利益也必將受到嚴重損害。他表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之規定,針對污染環境損害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諫言之四:借經
南京市商會副會長、南京飛元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侯軍認為,在大氣治污手段措施上,可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倡導在企業內部建立企業防污染治理的專門部門,由企業負責人作為環保責任人,負責企業的污染排放和治理,并建立企業的環境報告制度。
諫言之五:示民
南京市僑聯副主席劉嘉提出,“PM2.5監測國控點偏遠,不太為人所知,是否能在主要干道地標建筑等放置PM2.5顯示屏?”她認為,此舉將有助于增加公民知情權,促進公民環保意識。
延伸閱讀:代表委員關注的“條款”
近50名代表委員選出了《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中受關注的“條款”,幾乎每一條都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
1,本省實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逐步削減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
2,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大氣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
3,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限制市區摩托車的保有量。采取控制機動車保有量的措施,應當公開征求公眾的意見,經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并在實施三十日以前向社會公告。
4,重大行政決策可能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做出決策的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應當通過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實現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
5,禁止在城市主次干道兩側、居民居住區以及公園、綠地內管理維護單位指定的燒烤區域外露天燒烤食品。
6,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地點和種類。禁止違規燃放煙花爆竹。
7,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與長三角區域省、市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協調機制,定期協商解決大氣污染防治重大事項,采取統一的防治措施,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區域協作。
8,在大氣受到嚴重污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危害人體健康和安全的緊急情況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按照規定程序,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布重污染天氣的預警信息,并按照預警級別實施下列相應的應急響應措施:(一)責令有關企業停產或者限產;(二)限制部分機動車行駛;(三)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四)停止或者限制易產生揚塵的施工工地作業;(五)禁止露天燒烤;(六)停止幼兒園和學校戶外體育課;(七)停止組織露天體育比賽活動及其他露天舉辦的群體性活動;(八)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應急響應措施等。
9,無排污許可證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排污,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拒不停止排污,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依法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10,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就其作出的責令停業、關閉或者停產整治決定申請強制執行,人民法院經依法審查裁定準予執行,而被執行人拒不執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向被執行人的水、電、熱、燃氣等供應單位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供應單位應當協助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采取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燃氣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