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年產量驚人
當前,我國的建筑垃圾排放量巨大且在逐年遞增。近日,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京發布《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報告(2014年度)》暨《建筑垃圾資源化100問》,勾勒出我國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尤為迫切的現實。
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總量約為15.5億—24億噸之間,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約為40%,產量驚人。僅2014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就已超過15億噸。而這個數字還在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而逐年遞增。據《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報告(2014年度)》指出,至2020年左右,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可能達到峰值。
與此同時,我國建筑垃圾處置率極低,也加大了各城市建筑垃圾圍城的風險和可能性。
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不足5%
目前,我國處理建筑垃圾目前主要的處置方式是填埋處理,這就要耗費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運等建設經費。此外,也有一部分建筑垃圾混在生活垃圾中被運往生活垃圾填埋場與生活垃圾混合填埋。
“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差別,會引起許多問題,如造成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性質發生改變,有可能使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行,從而導致滲濾液處理不能達標,加劇填埋場表面沉降的非均勻性,降低場地復原再利用的經濟效益。”中國建筑垃圾產業資源化戰略聯盟秘書長郭海斌此前曾表示。
事實上,由于建筑垃圾經分選、破碎、篩分加工后,大多可以作為再生骨料資源重新利用,因此,這對解決建筑材料生產資源短缺及巨大的能源消耗具有顯著意義。
如何合理化利用建筑垃圾并將其作為再生資源進行產業化生產,成為擺在建筑垃圾處理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郭海斌透露,絕大多數建筑垃圾可作為再生資源重新利用。在經過有效開發后,我國的建筑垃圾利用率終可達95%以上。
與我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率不足5%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盟國家每年資源化率超過90%,韓國、日本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率也已經達到90%以上。專家指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管理不夠完善。
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當前,建筑垃圾處理、資源化利用產業鏈斷裂,建筑垃圾資源化水平較低,再生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從而市場需求量小造成幾乎沒有市場效益。”郭海斌認為,建筑垃圾的有效處理需要投入巨資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單單依靠政府部門的財政投入是不可行的。必須依靠市場化運作模式,使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化,引入國有、民營和外國資本成立多種建筑垃圾處理公司。
不過,我國現有的建筑垃圾處理公司還太少,建筑垃圾處理也尚未形成獨立的產業。而這同樣需要現有金融體系對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支持。
建筑垃圾處理產業或成新增長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期,經濟增速下降,迫切需要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意味著改造傳統產業,更需要培育新的符合優化結構要求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建筑垃圾處理產業符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
《報告》也指出,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形成產業鏈后,能有效帶動許多產業的需求和發展,而且有利于治理環境污染。由于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尚未起步,因而會有廣闊的增長前景,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建筑垃圾處理產業還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節能環保產業,有利于發展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