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是一項公共利益產業,企業的逐利性,與服務的公共性,天然存在沖突。這也造成社會資本擔憂進入該市場后,失去相應的話語權。如何平衡這對矛盾?“水十條”給出的答復是:開門迎民資。
“預計總需要投入4萬億到5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投入將達1.5萬億元。”這是市場的普遍預計。然而如何保證社會資本的收益,以及他們在公共領域的話語權,PPP模式無疑恰逢其時。
水污染防治開門迎民資
在水污染防治領域推進PPP項目時,應堅持突出重點和存量為主的原則,提升水污染防治的能力與效率。同時,在當前項目率普遍偏低的大環境下,鼓勵對項目有效整合,打包實施PPP模式,提升整體收益能力,擴展外部效益。
4月27日,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下文簡稱“實施意見”),部署在水污染防治領域大力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提出逐步將水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
切實加強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關系國計民生。近日,國務院發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在促進多元融資方面,“水十條”明確提出,采取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授予開發經營權益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
“當前水污染形勢嚴峻,防治水污染任務重、資金需求量大,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時,有必要采取多元融資的辦法,促進政府與社會對水污染的共同治理。”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在水污染防治領域大力推廣運用PPP模式,將有效提高環境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質量,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與效率。
實施意見提出,在水污染防治領域形成以合同約束、信息公開、過程監管、績效考核等為主要內容,多層次、一體化、綜合性的PPP工作規范體系,實現合作雙方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權益融合;建立和完善水污染防治領域穩定、長效的社會資本機制。
健全回報機制
實施意見明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推進水污染防治,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重點。納入國家重點支持江河湖泊動態名錄或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相關資金支持的地區,推進PPP模式。納入國家一般引導江河湖泊動態目錄的江河湖泊,按照逐步推進、務求實效思路,積極推廣運用PPP模式。
同時,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流域和湖泊、不同領域項目特點,因地制宜,采取差異化的合作模式與推進策略,分類、分批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推廣運用PPP模式,重點主要包括: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湖泊水體保育,河流環境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湖濱河濱緩沖帶、濕地、水源涵養林建設,地下水環境修復、污染場地修復以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城鎮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置等。
“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污染防治,需要健全回報機制,讓參與者‘有利可圖’。”財政部財政科學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要優化政府補貼體系,建立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保障投資者的合理收益,這將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關鍵。
確定18類推廣重點
另據人士介紹說,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國務院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明確監管部門、排污企業和環保服務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完善風險分擔、履約保障等機制。鼓勵發展包括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的環保服務總承包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
據了解,實施意見的出臺,旨在積極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規范水污染防治領域PPP項目操作流程,完善投融資環境,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加大投入。
實施意見提出存量為主、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三大原則。要求水污染防治領域推廣運用PPP模式,以機制透明合理、現金流支撐能力相對較強的存量項目為主,適當兼顧部分新建項目,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流域和湖泊、不同領域項目特點,采取差異化的合作模式與推進策略,對納入國家重點支持江河湖泊動態名錄或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相關資金支持的地區,推進PPP模式。
根據兩部委部署,逐步將水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推廣運用PPP模式,將18個領域作為推進重點: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湖泊水體保育、河流環境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湖濱河濱緩沖帶建設、濕地建設、水源涵養林建設、地下水環境修復、污染場地修復、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重點河口海灣環境綜合整治、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含工業廢水毒性減排)、城鎮污水處理(含再生水利用、污泥處置)及管網建設、城鎮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置、環境監測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等。
此外,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對項目有效整合,打包實施PPP模式,提升整體收益能力,擴展外部效益。
(本文資料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人民日報、中國經濟網、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