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風暴再次刮起,只不過這一次,刮向了紅頂中介。近日環保部正式宣布,2015年年內,8家有環保部背景的環評機構必須全部脫鉤,各地有環保部門背景的環評機構要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脫鉤。
環保部近日公布的紅頂中介脫鉤時間表,其實是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3月7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所作承諾的細致表達。當天的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及此前中央紀委巡視組給環保部反饋意見時提到的“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容易產生利益沖突和不當利益輸送”,陳吉寧回答說,環保部直屬事業單位的8家環評機構,今年從環保部脫離,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的,一律取消環評資質。
環保部環評司司長程立峰介紹說,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主要是各級環境科學研究院所。
熟悉環保領域的人都知道,很多地方的環保機構都有自己的科學研究所,不少研究所又設有一個部門或者控股一個公司,它們有作環境影響評價的資質,可以承攬環評項目。由于這些紅頂機構和負責環評審批的環保機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紅頂中介所作的環評報告,一般都十拿九穩可以通過。
好日子將近尾聲
一直以來,“紅頂中介”都是環評領域的一個頑疾。而近日,環保部對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紅頂中介”機構和項目不予批準,環保部開始加大對環評機構的整頓力度,“紅頂中介”的好日子或將近尾聲。
據日前環保部發布的《關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審查結果(2015年第三批)的公告》(下稱《公告》)顯示,環保部注銷了兩家環評機構資質,并且不予批準28家機構資質的相關申請。
某媒體梳理了近兩年環保部門的環評審查結果發現,今年被拒批的項目數量比往年大幅度增長。在今年前三批環評審查中,已有超過50家機構的申請被環保部拒絕批準,其中第二批有21家機構,批有6家,總數量已遠超去年全年的總和。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注銷或不予以批準的機構里,其中相當一部分機構具有政府背景。誠如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河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寧波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等機構。
事實上,環評“紅頭中介”的問題此前已引起了中央巡視組的關注。2014年底,中央第三巡視組對環保部進行了巡視,并在巡視整改情況中指出了環評技術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的問題,稱“紅頂中介”容易產生利益沖突和利益輸送等問題。
為使清理“紅頂中介”,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清理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的通知》,明確提出審批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等不得開展與本部門審批事項相關的中介服務,以及政府工作人員不得在中介機構兼職任職等。
專家建議財政批撥環評費
除了強化對環評機構的入場資質“把關”,環保部同時也在加強對已有問題的整治工作。
針對中央第三巡視組提出的反饋意見,環保部于4月30日制定《關于印發〈環境保護部巡視整改落實事項責任清單〉的通知》。根據通報,已集中對存在問題的63家建設項目環評機構和22名環評工程師,作出取消資質、縮減評價范圍、限期整改的處理,并向社會公布。
實際上,在今年兩會期間的答記者問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曾提出,徹底解決環評“紅頂中介”的問題,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深化環評制度的改革,要讓它陽光化,壓縮環評審批權的空間。
同時,根據環保部部署,接下來將要大力推進修訂《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進一步改革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制定環評審查工作細則,明確審查環節、內容、標準及不當行為需承擔的后果。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認為,環評問題上大的問題在于環評機構拿錢后,替污染企業說好話,需要將環評機構和企業之間進行利益脫鉤。為此他建議,環評費用通過政府財政批撥,就能避免和減少企業與環評機構相勾結的現象。
讓“行政之手”遠離環評
“環保部真正的、大的權力是環境評價,因為項目環評這一關過不了,后面什么手續都辦不了。”原國家環保局首任局長曲格平對環評的解讀曾令無數環境人士向往。
為了讓環評長出“鐵齒銅牙”,環保部長陳吉寧已經作出四點整改承諾,包括嚴厲查處環評違法行為、限期脫鉤、下放審批權、強化監管和信息公開。“環評改革的本質是如何破除行政的干預,實現環評獨立、公正。”重慶兩江志愿服務發展中心主任向春認為,環評機構脫鉤只是邁出步,接下來還要出臺配套政策“打組合拳”。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環保部原總工程師楊朝飛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當前關于環評制度改革有兩種思路之爭:一種認為監管力度不夠,應當盡快修改《環評法》,繼續強化項目環評審批,嚴懲違法行為;另一種思路認為應該先革新頂層設計,再考慮修法。
在加強監督方面,長期致力于環評監督的重慶兩江志愿服務發展中心志愿者認為,這需要通過提高違法成本來落實。根據《環評法》,建設單位未依法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擅自開工建設的,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的,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補辦環評因此被視為“變相鼓勵違法”,“相對于動輒上億的項目,即使是上限20萬的罰款,對建設方來講也是值得冒險的。”
與強化環評監管相對應,以楊朝飛為代表的環評人士擁有另外一種改革思路: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包括弱化當前負擔過重的建設項目環評,用規劃環評和戰略環評解決企業的布局問題,強化排污許可證審批制度作為監管污染物排放的基本手段,減輕環保部門審批壓力,從而實現“簡政放權”目標。
環評的定位也被重新考量。“現在業內也在探索,是否可以通過第三方機構成立基金,從而避免環評機構直接從建設單位拿錢,以確保其獨立地位。”業內人士丁文章說。
在兩種改革思路的討論中,通過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實現“陽光環評”成為各方目前的共識。“如果審查標準、決策意見是明確、公開的,接受監督和追責,那無論你是什么身份,都很難尋租。”丁文章認為,建立類似香港環境咨詢委員會那樣包含技術專家、律師、社會公眾在內的評估組織,形成公開、透明的綜合決策,將有助于環評行業良性競爭格局的形成。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環評收入占環科院所收入的70%—80%,是環科院所收入的大頭和“肥肉”,且相關工作人員多為事業編制,故地方在改革試點的推行中并不積極。
?。ū疚馁Y料來源:中國青年報、搜狐財經、每日經濟新聞、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