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一頭連著經濟增長,一頭連著社會民生,既是支撐經濟增長的新興產業,又是改善社會民生的惠民產業。”湖南省發改委副主任童名讓表示,環保產業服務于產業生產和個人生活的“綠色化”,涵蓋研發、制造、工程、服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場容納度和需求牽引力,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既可以拉動消費需求,又可以拉到投資增長,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8年以來,湖南環保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湖南環保產業從業單位、從業人員和年產值分別由2008年的760家、5萬人、407個億,增加到2014年的1100余家、12.5萬人、1350億,近幾年來,環保產業的年均增長都在25%以上,居全國前十位。
湖南環保產業區域集聚程度比較高,主要集中在長沙、郴州、岳陽、衡陽、湘潭等市,其中環保裝備制造和環境服務業主要集中在長沙市;資源綜合利用企業主要集中在郴州、岳陽和衡陽,環境友好產品生產企業主要在長沙和湘潭。
省環保廳科技標準產業處處長張志光介紹,當前湖南環保產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市場化程度不高,公共領域和治污企業的環保需求市場化釋放程度不夠;二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發展科研投入不足,技術型人才不多;三是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針對性、操作性不強,投融資渠道不暢。
打造環保產業洼地
生產飛機廠房就像制藥車間,對環境要求極高,須恒溫、恒濕、無粉塵。近日,西安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一個廠房凈化項目招標,來自湖南的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標。凱天環保能拿下這個2000萬元訂單,憑著它是國內“廠房治污”的實力。
湖南環保企業迅速崛起。來自湖南省環保廳的公開消息稱,2008年,湖南環保企業760家,產值407億元;2014年,規模以上環保企業已達1100多家、產值1350億元,產業規模進入全國前。目前,全省營業收入10億元左右的環保企業有3家。中聯重科環境產業公司的環衛裝備,在“掃”出一片大市場,去年營業收入近60億元,市場占有率國內。永清環保在大氣治理、垃圾處理、土壤修復等領域全面發力,去年實現營業收入9億多元。據統計,近年湖南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幅在25%以上。
“綠色湘軍”異軍突起,離不開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先進的環保技術。湖南省擁有重金屬污染防治、工業廢氣治理等10余家國家和省級研究中心。產、學、研、資緊密結合,湖南環保企業在工業爐窯近零排放、PM2.5治理、廠房環境治理、重金屬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等領域,處于全國地位,已成為國家環境標準的制定者。
“湖南環保企業正從‘專科醫生’向‘全科醫生’轉型。”省環保廳科技標準產業處處長張志光形象地介紹,我省環保企業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環保裝備供應與環保工程建設,可為客戶提供從規劃、設計、環評到第三方運營、末端治理等一攬子綜合環境服務。2012年,湖南成為環保部批復的個合同環境服務試點省份。目前,全國17家綜合環境服務試點單位,湖南占有7家。
明確獎補政策機制
為確保足夠的含金量,對環保產業的發展產生有力的推動作用,日前出臺的《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與《湖南省加快環保產業發展實施細則》均提出了相應的獎補政策給予扶持。既有對現有相關政策的集成,又有針對環保產業的量身定制。
相關負責人指出,《意見》主要是從宏觀層面,按照“綜合利用、循環發展、控污治污、改善環境、修復生態”的發展宗旨,堅持“需求牽引、創新驅動、政策扶持、監管推動”的發展原則,圍繞環保技術創新研發、環保裝備產品制造、資源循環利用、環保服務等四大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環保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方向、扶持重點、政策措施等共16條。
《細則》主要是在集成過去已有支持政策的同時,立足現實需要,創新優化,進一步細化落實《意見》所明確的政策方向,涵蓋財政、金融、土地、技術、人才等方面共10條,力求把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主體作用更好結合,推動環保產業加快成為我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強”的優勢產業。
同時,考慮環保產業具有一般產業所不具備的公共屬性,文件在充分強調市場主體作用的基礎上,注重圍繞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施策。童名讓表示,通過以上這些政策扶持,到2020年,全省環保產業將有望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在環保產業發展驅動下,全省資源產出率水平明顯提高,突出環境污染問題逐步緩解,生態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湖南‘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
【新聞助讀】“量身定制”多項獎金補貼
為扶持骨干企業快速成長,對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億元的服務型企業、超過5億元的生產型企業,各級分別按照企業對地方財政貢獻年度新增部分的50%、70%給予獎勵。對新上市成功的環保企業變現,按照“一企一議”的方式研究給予獎勵。
為扶持企業走出去,對參與省外大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項目招投標中標,且中標合同價在5000萬元以上的,按合同價的1%給予高100萬元的獎勵。為扶持第三方治理,對省內工業企業主動實行第三方治理的,可以按合同約定年支付費用10%、給予高20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
對列入目錄的兩型產品,選擇政府首購、訂購和評審優惠等優先采購措施。對符合條件的首臺(套)環保技術裝備應用,分別對研制和購買使用單位給予獎勵,總額高200萬元。對環保企業新認定的國家企業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安排100萬元項目補助資金。符合條件的發明在省內實際轉化應用的、發明獲得國家獎的,可獲得50萬元或100萬元不等的獎勵。
針對人才引進的問題。政策強調環保領域人才來湘創業或工作的,可以享受購房、培訓等各類補貼,以及其他方面便利服務。“為確保相關政策措施切實可行,便于操作,對于現有政策可以覆蓋的領域,文件對每一條政策措施都明確了牽頭單位和配合部門,每一項獎補政策都明確了資金來源和具體標準,涉及18個省直部門,7項相關專項資金。”童名讓表示,對于新提出的獎補政策,文件也都明確了責任部門和相關要求,確保政策落地。
(本文資料來源:湖南日報、華聲在線、紅網、星辰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