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自2014年以來,在國內被大力推廣,并已形成強大的聲勢。與政府的熱切相比,資本市場的回應卻冷了很多。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曾表示,全國各地公布的PPP項目,只有10%—20%簽訂了合同;另一方面,作為經濟發達城市的南京,也傳來自政策拋出PPP繡球至今,接繡球者卻不足兩成。 【PPP遭遇資本市場“冷遇”接繡球者緣何興致不高】
對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認為,社會資本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達到一定的火候,肯定不會輕易進入實操環節。而形成PPP伙伴關系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一個項目談下來兩三年很正常。 【社會資本“不見兔子不撒鷹”】
總理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水利、環保等領域涉及時下熱點性的社會民生問題,大力推廣PPP模式,是確保經濟增速放緩但公共服務質量繼續提升的必然之途。更具有針對性意義。 【國務院部署推廣民資公平參與重大工程】
為破解在坊間傳開的PPP“上熱下冷”的現象,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也透露,環保部、財政部將建立向金融機構推介PPP項目的常態化渠道,鼓勵金融機構為相關項目提高授信額度、增進信用等級,提升PPP項目融資能力。此外,兩部門還將支持開展排污權、收費權、政府購買服務協議及特許權協議項下收益等質押擔保融資,提升PPP項目融資擔保能力。后,鼓勵社會資本建立環境保護基金,重點支持水污染防治領域PPP項目。 【國家正制定PPP融資方案】
PPP模式是環保航海中的一艘扁舟,政策往往在過程中起到極大地影響。在風力勁吹下,欲要看到PPP模式的隱秘魅力,還需要有持久的耐心。如趙華林說的那般“PPP如持久的婚姻”,互飆的是政府和社會資本長期的誠意和耐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