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網站發消息稱,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重組成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原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出任國電投董事長。
據了解,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并后,兩者在核電產業鏈上實現短板互補,中國的核電產業也正式進入了國電投、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三雄爭霸的局面。此外,兩家企業合并后,國電投旗下核電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比例仍然較低,市場預估國電投的核電產業有望注入此前中電投旗下的上市公司。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今年國內核電重啟以及中核集團旗下的中國核電上市,中國的核電產業發展將從資本市場中受益,從而進入加速期。
三雄爭霸搶灘市場籌錢
6月2日,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旗下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將正式開啟網上申購,這意味著A股市場將迎來純核電公司,其發行價確認為每股3.39元,募資額約132億元,雖較之前欠募近4億元,但仍是四年來創紀錄的“巨無霸”大盤股。
事實上,這只是核電建設迎來爆發期、企業搶灘資本市場“籌錢”的一個縮影。當前中國核電產業正式進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核以及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三雄爭霸的局面,繼中廣核、中核登陸資本市場后,國電投也表示將盡快規劃上市一事,有望借殼中電投旗下上市公司,而中國核建也在沖刺IPO。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核電主營核電項目的開發、投資、建設、運營與管理,其控股股東中核集團占股97%。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國核電控股核電裝機容量份額為國內市場。控股的投運核電裝機容量為977.3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容量929.2萬千瓦,計劃自2015年起陸續投產。同時,中國核電計劃“十二五”后兩年到2020年,除實現在建機組陸續投產外,爭取每年新開工核電機組數占到國家當年新開工機組總數的一半左右,逐步提高其在全國核電的市場份額。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此時發行對于中國核電而言可謂是非常好的時機。目前A股市場整體依然火爆,從整個市場環境而言,是非常適合大盤股發行和上市的;其次,從行業來看,目前核電板塊也正在迎來近年來為密集的利好。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介紹說,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預計年內將有6至8臺機組開工建設,有8臺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將成為投入商業運行核電機組多的一年,成為核電重啟的關鍵之年。而按照規劃,未來五年內,中國需再開工建設40臺核電機組,至少需投入6000億元。
加速發展引發投資熱潮
核電作為解決電力危機、緩解空氣污染、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選項,對于中國來說當然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
4月10日,作為中國自主三代的核電品牌“華龍一號”亮相。中核集團總經理錢智民在談及“華龍一號”開工時曾表示,“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還沒有一個三代的壓水堆建成。中國開工首臺華龍一號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世界先進核電水平的陣營,所以這個意義是里程碑式的。”
而中國華龍一號的成功,正是表明了中國核電規模化發展已具備基礎。資深業內分析師王曉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中國華龍一號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具備自主核電技術,同時表明中國核電規模化發展已經具備相關基礎。根據政府的要求,預計未來五年時間,中國將以每年投產8—9個核電機組的速度繼續發展。”
王曉坤認為,中廣核去年香港上市、中國核電今年大陸上市,都被認為是公司融資的重要方式,預計中國核電規模將有迅猛擴張,另外,中國核電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小高鐵”,未來核電出口的發展值得期待。
目前,中國核電市場的規模正在進入高速迅猛發展期,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下,中國核電走出去已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2月4日,在主席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見證下,兩國簽署了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這一協議標志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品牌華龍一號成功出口拉丁美洲。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映堅在談及核電走出去時曾表示,“通過核電走出去,將帶動國家的產業鏈走出去,提升國家的工業水平、制造業水平。”隨后,他援引世界核電行業協會的統計數字稱,到2030年為止,將新增160臺的核電機組,由此新增投資達到1600億美元。他說,“(我們)要分享核電這塊市場大蛋糕。”
霧霾催生清潔核能
“治理霧霾需改變我國以燃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為此可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核電。”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如是表示。4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核準福清核電站第5號機組,是優化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穩定增長,推進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
“核電等一系列重大能源工程不僅是穩增長的重要措施,也被視為調整能源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抓手。”相關負責人指出。公開資料顯示,一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每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量相當于80艘美國“福特”號航母船體的重量。
在2014年6月13日于京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主席提出,要“著力發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他同時要求“在采取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緊啟動東部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
核電站在中國的分布并不均勻。由于國內現有的核電站都建在東部沿海省份,一些內陸省份紛紛表示,它們需要建設核電站來為當地提供足夠的電力。誠如在近年來的全國“兩會”上,湖南、湖北和江西都已提交了重啟內陸核電項目的提案和建議。
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一名專家曾撰文稱,中國核電一直以來優先選擇沿海地區建設,但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發展,客觀形勢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經濟比較發達”和“一次能源缺乏”不再是沿海地區的獨有特征。在內陸省份,尤其是一些發展較快且一次能源短缺的省份建設核電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以湖南為例,湖南省發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王亮方在2014年的一次能源論壇上稱,能源短缺將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預計2014、2015年,迎峰度夏與度冬兩個電力需求高峰時期,湖南將出現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因此,核電將成為湖南省電力供應的主力軍。
目前,打算上馬內陸核電的省份或將再添加:廣東內陸地區、四川、貴州、重慶、安徽、河南、河北、吉林和黑龍江等省份。顯然,對于已經走上核電建設快車道的中國而言,核電裝備制造產業即將迎來發展“春天”。
(本文資料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經濟參考報、中國日報網、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