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領域投入正不斷加大。
日前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目前環保部正在加快制定“十三五”規劃,規劃將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氣水土三大環境戰役將推進實施。按照計劃,有望明年3月上報國務院。
值得注意的是,與“十一五”“十二五”相比,在目標實施上,環保“十三五”規劃將從單一目標即總量控制目標、減排目標,變成雙目標即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內容將涉及綠色經濟、核安全問題、土壤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水環境污染防治等諸多方面。 【打響氣水土三大戰役 環保“十三五”規劃轉向雙目標】
為了編制“十三五”規劃,今年以來環保部相關司局已經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調研。中國“十三五”規劃環境與發展咨詢會9日在京開幕,中國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部分委員和專家圍繞中國“十三五”時期環境與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據環保部規劃院測算,預計“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將增加到每年2萬億元左右,“十三五”期間社會環保總投資有望超過17萬億元。
同樣的預期來自2015第六屆綠色經濟財富論壇,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指出,每年中央政府的大口徑財政預算是環境保護大概在兩千億元左右。“大氣十條”預算投資1.7萬億元,中央財政年大概投入50億元,第二年投入100億元,今年將投入125億元;“水十條”今年中央財政投入大概135億元。 【多重利好政策加碼 PPP模式有望造就多贏格局】
同時,趙華林稱,有人估計需要投入十幾萬億元或者20萬億元才能基本解決“十三五”的環保任務。他說,沒有PPP第三方治理,沒有金融、沒有社會資本進入環境保護的領域內,可以說要想完成“十三五”環境保護的任務,是非常艱難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央層面推進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力度較大,但社會資本在實際進入過程中仍然遭遇阻力。
而PPP這塊蛋糕是否誘人,關鍵要看回報率和安全性,這些均需要完善的機制予以保障,只有這樣社會資本才會有較高的積極性。 【水環境治理開啟新章 PPP模式成產業優化切入點】
PPP項目中并不乏二三十年的建設期的,呈現投資大、周期長、利潤不高的特點。“新官不理舊賬”、“改變游戲規則”都成為過去PPP項目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前期進行物有所值等判斷基礎上,仍需要根據政府和企業的能力和責任,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也有專家建議,還應同時建立靈活的退出機制。如果項目運營出現問題,需要對資金設立出口。
事實上,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PPP不是簡單的融資手段,而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包含了政府和社會資本的相互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等,將政府在戰略制定方面的優勢,與社會資本在管理效率、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 【財政部張少春:不能把推廣PPP當作又一次“甩包袱”】
“在運用PPP模式時,我們不能再簡單地把思想局限在緩解債務壓力上,不能把推廣PPP當作又一次‘甩包袱’。而要以此為契機,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把精力放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上,把注意力轉向加強監管上。”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指出。
自此,PPP模式正在掀起我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一場新變革。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