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4月16日由國務院印發,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等十個方面對我國現階段和未來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規劃。專家表示,“水十條”的實施掀開了我國環保產業高速發展的序幕,在經濟新常態下,未來將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
毫無疑問,隨著“水十條”的實施,水環境保護產業的未來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環保部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他們運用通行的模型對“水十條”實施的影響做了預測評估,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其中直接貢獻占13%,間接貢獻占87%;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而對就業的影響,“水十條”的實施累計可增加非農就業約390萬人。
然而,實施“水十條”資金需求巨大,錢從哪里來?有關部門預計到2020年,完成“水十條”相應目標需投入資金約4至5萬億元,需各級地方政府投入約1.5萬億元。環保部利用投入產出模型測算,“水十條”的實施將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超過1.4萬億元,間接帶動約5000億元。
水處理市場現投資熱潮
相較于大氣、土壤的治理,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早,從“九五”以來,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國家層面就不斷加大投資力度。但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接近上限情況下,水領域的環境問題依然突出,水污染防治形勢依舊緊迫。
《2014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423條主要河流、62座重點湖泊(水庫)的968個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點位)開展了水質監測,Ⅰ、Ⅱ、Ⅲ、Ⅳ、Ⅴ、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占3.4%、30.4%、29.3%、20.9%、6.8%、9.2%。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
事實上,隨著水十條的發布實施,相關領域的投資已然在推進,其中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正快步前行,多地都在加緊污水處理廠規劃實施。重慶萬州區有13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正抓緊建設;未來兩年,昆山市計劃再投入1.5億元,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廣州市委市政府下達的2015—2016年生態水城建設任務,市凈水公司將在白云區新建、擴建4座污水處理廠和初雨處理設施……
隨著水污染防治領域投資不斷加大,企業在相關領域布局明確、動作頻繁。2015年4月21日,首創股份宣告獲得多個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項目,預估新增總投資為6億元;5月,納川股份與北京萬邦達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水處理(涵蓋所有行業)的工藝、材料、項目建設及運營管理、資金等領域的合作關系達成共識,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而非環保類企業南方泵業也在向污水處理進軍。公司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江蘇金山環保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江蘇金山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金山環保主要從事污水處理業務,是國內工業及市政污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水污染防治領域正迎來市場投資熱,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這種熱潮至少還將持續2—3年。
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
強調政府、市場、公眾三方共同作用被認為是“水十條”的特征之一。
“水十條”提出要理順價格稅費,加快水價改革。縣級及以上城市應于2015年底前全面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具備條件的建制鎮也要積極推進。2020年底前,全面實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水價的改革方向不是建立居民階梯水價制度,而是建立水價形成和調整機制。”“目前居民用水量僅占12%,而工業用水占23%,農業用水占63%,余下為生態用水。可見運用價格杠桿推動節水的重點理應不在居民(節水潛力小),而在工農業生產。所以,建立非居民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尤為重要。”駱建華分析,但現在城市居民有的一戶擁有幾套住房,如何統計每戶用水總量是個難題,且行政成本高。
駱建華分析,水務行業推行PPP模式之特許經營已有十余年,影響這個模式推進的核心問題就是水價。水價調整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水務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水十條”提出要健全稅收政策。對國內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大型環保設備,必需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關稅。加快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資源稅稅費改革等工作。研究將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
環境保護稅立法并未明確列入十二屆人大的立法規劃。“盡管如此,根據立法慣例,如果國務院能夠提交一個相對成熟的法律草案,也會納入人大的立法計劃。”全國人大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水十條”要求,促進多元融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推動設立融資擔保基金,推進環保設備融資租賃業務發展。推廣股權、項目收益權、特許經營權、排污權等質押融資擔保。采取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授予開發經營權益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
“環保產業作為國家確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已出臺的各項產業政策應督促地方政府盡快落實,并進一步探討、研究、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將環保產業真正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成為房地產、互聯網一樣的產業集群。”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分析道。
工業廢水新增市場沒那么多
面對多年來工業廢水存在的直排、處理不達標等問題,“水十條”明確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狠抓工業污染防治”成為其項下的重要任務。除了取締“十小”企業和專項整治重點行業外,集中處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成為環保產業面臨的新機遇。
一位環保行業分析師表示,經測算,2013年—2015年間,造紙、紡織、石化、化工、有色及鋼鐵6個行業的工業廢水處理投資需求預計將達到1178億元。對于未來工業廢水哪些細分領域將成為企業掘金點,青云創投合伙人張立輝表示,“從廢水處理達標率看,焦化、造紙行業、石化行業和小型鋼廠污水處理率均有提升空間。達標需求也將擴大工業廢水處理市場,其中煤化工、含油污水及印染、醫藥、食品等領域都是投資看點。工業廢水處理費用上漲將推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不過,這一市場也并非易吃的蛋糕。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表示,在工業廢水處理領域,有一個問題容易讓環保產業外的人誤解,即有多少工業污染行業就將形成多少細分的治理領域。
“其實,產業現狀是很多工業廢水處理企業不會專注于一個細分領域,比如現在沒有企業會專注于僅處理造紙廢水或者電鍍廢水。環保企業仍然是以開展多種廢水處理業務為主。工程公司的資本規模在3億—5億元,設備企業在5億—8億元就算不錯,而且利潤率普遍不高。”同時,王家廉指出,在未來5年,工業廢水處理市場上,我國環保企業仍將是供大于求、以買方市場、訂單需求為主。
此外,對于園區廢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監管也值得關注。王家廉表示,不少園區的污水處理廠都是按照生活污水處理廠的要求建設,由于監管不到位,不僅處理不好工業廢水,甚至造成有些企業直排廢水。“因此,在新環保法強化監管的大背景下,我國對于園區工業廢水是治理重點。應該從政策、標準、技術、監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細化措施,切實保障園區工業廢水的處理效果。”王家廉說。
(本文資料來源:人民網、每日經濟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