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土壤環境狀況穩中向好
霧霾大,風吹一下就能消散;水體污染了,隨著流動,或者把住源頭,注意治理,幾年十幾年也能變好,國內外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是一旦土壤被污染了,那就是天長地久的,可不是那么簡單能恢復的。”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此前曾做如上表述。
土壤,是人類生活的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部分。2015年被聯合國確定為“土壤年”。
近3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高強度的人類活動,我國因污染退化的土壤數量日益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7月11日,李干杰7月11日“土壤與生態環境安全——土壤年在中國”高層論壇上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土壤環境形勢,中國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刻不容緩。
目前,中國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較為落后。在環保立法方面,有關大氣和水污染的“氣十條”和“水十條”已經公布,而此前備受輿論聚焦的“全國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何時出爐問題,在當日得到了相關回應。
李干杰在會上透露,環保部會同相關部門編制的“土十條”,已經基本成型,并向國務院匯報,等待審批通過。根據前期的研究,中國擬爭取利用6到7年時間,使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穩中向好。
有望引發二級市場又一輪投資熱潮
“土十條”是環境保護三大“十條”的后一個,“大氣十條”和“水十條”已分別于2013年6月和2015年4月正式出臺,出臺后均帶動整個板塊的高成長。業內分析,隨著“土十條”的逐步臨近,中國土壤修復億萬市場即將開啟,預計將帶來新一輪二級市場的投資熱潮。
治土技術和修復資金是決定土壤污染治理效果的兩大因素。有關科研機構正在實施“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南方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區劃與修復技術研發示范項目”等科研項目,已取得成效。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表示,國家將逐步把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一些企業對參與土壤污染防治的熱情很高,“我們現在和企業家有很多合作,希望從產業的角度解決污染問題。它愿意投,但是沒有資金、資源還是各方面要共同努力,把產學研道路走好。我們和各個地區接觸有很多具體的公司,還有學校里面的企業都可以做,還是很廣闊的。”
分析人士認為,從中長期看,“土十條”預計將帶動5.7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投資。
文章整合自財新網、中國網、在線、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的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