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聚焦推進交通一體化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近日從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透露,到明年年底,北京市將提前一年完成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退出1200家企業的任務。預計在今年清退300家制造、鍛造、小家具等領域的污染企業,逐步清除鎮村工業大院,以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
統計顯示,自2013年啟動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以來,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已累計退出污染企業680家;今年上半年又退出185家,預計到今年年底,累計退出企業將突破千家。
社科院副院長、北京方迪智庫專家趙弘表示,這些企業主要以位于北京中心城區的制造業為主,并非指超大型企業,也不是完全搬遷,而是采取調整轉移。比如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可能就地淘汰,而具有技術升級前景、附加價值高、具轉移價值的企業,則加快向津冀地區轉移。
根據《工業污染企業調整退出獎勵資金管理辦法》,2014年北京市共安排1.95億元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關停企業。同時,修訂完善污染企業搬遷政策,給予調整搬遷企業土地轉讓稅收減免支持等。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伯旭介紹,北京經信委將會同市發改委修訂新的禁限目錄,按照“只緊不松”的原則,完善現有條目、增補新條目、擴大條目禁限范圍、調整條目適用功能區。此外,將進一步調查梳理存量工業企業用地、用人、產品形態、科技含量及經營效益等情況,深入研究分析,細化產業升級轉移方案。
專家表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形勢下,要對轉型升級分成三類區別對待。類是嚴控增量,對于新上項目嚴格把關,絕不再添新負擔;第二類是技改提升,加強對現有產能的技術改造,提升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減少消耗和排放;第三類是關停退出,主要是針對落后產能、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行業和生產工藝,要堅決淘汰,就地關停退出。
污染企業逐步撤離北京城,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之路,而撤離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優勝劣汰凈化的過程。正如徐志摩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污染企業則是,“挪一挪地盤,不污染一片云彩”。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