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4日,“大氣十條”橫空出世,將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推向了的高峰;2015年4月16日,“水十條”踏馬而來,開辟了我國水處理億萬市場規模;用“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用來形容“土十條”再合適不過。
就全社會關心的“土十條”出臺時間問題,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曾透露,目前相關草案已基本成型,正等待國務院的審批。未來6~7年的目標是,我國土壤環境整體形勢穩中向好。這則消息無疑給土壤污染受害者、污染工作實施者及搖擺不定的投資者打了一劑強心針。
近幾年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都不容樂觀,重金屬污染嚴重,耕地質量持續惡化,工業廢棄用地等,讓本就緊缺的土地資源更添千瘡百孔。近三十年的污染,治理工作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未來很長的時期內,土壤污染治理的市場和政策利好也將持續釋放。
根據“大氣十條”和“水十條”的經驗,一經出臺,整個板塊必然出現高增長的勢頭,因此,此次“土十條”的醞釀出臺也將延續此種態勢,政府投資及社會資本的大批量涌入,上萬億的市場空間成為必然,預計或高達5.7萬億,二級市場的熱浪也將大幅襲來,為土壤修復行業踏上快車道提供動力十足的引擎。
大的資金難題解決,土壤修復技術成為亟需攻克的關鍵點。好消息是,隨著土壤修復市場向社會開放,企業和資本流入,科研機構的加碼,多項技術難關都被一一攻破,不少國家課題科研項目也取得良好成效。
掀開“土十條”的蓋頭來,我們看到的除了嚴峻的污染形勢外,還有一股綠色的生機,一個市場的繁榮,一個行業的崛起。
以上就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