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齊一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技術文章>>研究發現能夠控制胰島素的自組裝性質
糖尿病是對人體危害很大的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法*,如果未得到治療或者治療不當,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甚至一些致命的后果。胰島素注射是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幫助患者過上幾乎正常的生活。但這種方法也存在問題,胰島素劑量控制不好會導致低血糖等嚴重的不良反應,如何保證胰島素的均勻釋放是藥物學家一直想解決的問題。
哥本哈根大學化學系Knud J. Jensen教授團隊與丹麥技術大學以及諾和諾德公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的研究,為這個問題找到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他們找到了設計新的基于胰島素藥物的方法,能為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副作用更小的藥物。(Construction of Insulin 18-mer Nanoassemblies Driven by Coordination to Iron(II) and Zinc(II) Ions at Distinct Sites.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509088)
Knud J. Jensen教授。圖片來源:news.ku.dk
天然胰島素會組裝成均勻的六聚體網格狀結構。設計胰島素藥物的zui大挑戰是創造同樣均勻的納米結構,胰島素被組裝的越均勻,它們的釋放速率就越穩定,且釋放的量就越可預測。
“我們已經發現修飾胰島素分子的一種全新的方法,這對3500萬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我們對此開心的不得了,”Jensen教授說。他們把聯吡啶(Bipyridines)加在每個胰島素分子(下圖B三角)的末端,作為人造金屬離子結合位點(下圖B紅色)。胰島素會通過鋅離子(ZnII,下圖B綠色)自組裝成六聚體,而聯吡啶對亞鐵離子(FeII,下圖B藍色)有更高的親和性,會將三個胰島素六聚體聚合起來形成三聚體。由此,化學家可以很地控制胰島素的裝配,得到理想的納米結構。
研究人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和小角X射線散射對這種胰島素的納米結構進行了研究,結果證明了化學家們的推測。另外,研究人員在大鼠身上測試了這種新型胰島素,結果表明大鼠的血糖水平穩定下降,這讓Jensen教授對這種新方法感到非常樂觀。
“實驗證明,我們可以影響胰島素的組裝方式;實驗也證明,胰島素隨后可以被釋放。當然,在我們將這種納米胰島素轉化為藥物之前仍需要開展大量的工作。”Jensen說,“因為我們能夠控制胰島素的自組裝性質,我相信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設計具有更多特性的胰島素。”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