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組在《細胞生物學期刊》發表了題為《牽引力的時空動態性顯示遷移神經元有三個收縮中心》的科研論文。這項研究通過測量并干預單個神經元在遷移過程中的牽引力變化,闡明了遷移神經元的動力學規律。
神經元遷移是腦結構發育中*的一步,遷移紊亂會導致多種腦疾病,包括智力缺陷。過去的研究多側重于神經元遷移的分子機制,對其力學機制卻鮮有涉及。這項研究直接測量了神經元遷移過程中的牽引力。所使用的測量技術是牽引力顯微鏡學(TFM)。將分離打散的小腦顆粒細胞(GC)培養在一種彈性基質——聚丙烯酰胺凝膠(PAA)上,通過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細胞運動所導致的PAA形變,即可計算出對應的牽引力。該研究*次詳細闡述了遷移神經元的動力學特性,加深了對神經元遷移機制的理解。
通過直接測量,該研究發現,神經元的牽引力主要在三個特定的位置產生。這三個位置被命名為收縮中心,分別是前導突起遠端(dLP)、前導突起近端(pLP)和尾突起(TP)上。無論神經元是否遷移,收縮力都隨著時間非常活躍地動態變化。當dLP、pLP與TP的收縮力不均衡時,神經元即發生遷移。收縮力的產生依賴于肌動蛋白與微絲,其波動性依賴于微絲的動態變化。微管也參與了收縮力的調節,用藥物解聚微管可以極大增強收縮力。細胞通過整合素與細胞外基質相連接。該研究還發現,不同于靜止GC,遷移中的GC前端的粘附強于尾端。盡管神經元中并沒有成纖維細胞那樣典型的黏著斑結構,抑制黏著斑激酶依然能夠增強GC的收縮力。神經導向因子能夠調節神經元運動的方向。該研究發現,局部施加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和Slit2,能夠分別增強和抑制近端的收縮中心的活性,使GC兩端的收縮力不對稱分布,從而使GC定向遷移。
(a)小腦顆粒細胞(GC,綠色實線)的應力差分圖顯示三個不同的收縮中心(白色虛線)。(b)牽引力的不平衡導致胞體遷移。左側顯示示例GCF的位移-時間曲線,其中箭頭指示的時間段的牽引力圖在右側顯示。(c)神經元遷移的力學模型及其調控機制。當沒有外界導向因子時,三個收縮中心隨機活動,胞體隨機運動。當存在外界導向因子時,收縮中心的活性受導向因子調節,因而開始定向運動。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