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RIPK3 在胚胎發育及炎癥調控中的作用機制 RIPK3 在胚胎發育及炎癥調控中的作用機制
2017 年 4 月 25 日,學術期刊 Cell Report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人口健康領域)章海兵研究組的研究成果 “RIPK3 mediates necroptosis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postnatal inflammation in Fadd-deficient mice”。該研究揭示了細胞程序性壞死關鍵調控蛋白 RIPK3 在胚胎發育及成體炎癥調控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機制。
細胞程序性死亡是多細胞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動。細胞死亡調控異常與包括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相關聯。細胞壞死一直被認為是不受基因調控的細胞死亡形式。但近年隨著細胞程序性壞死被發現,關于細胞程序性壞死的分子機制及其在生理病理條件下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RIPK3 是介導細胞程序性壞死信號通路的關鍵調控蛋白,RIPK3 的缺失能*阻斷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隨著研究的深入,不斷有研究發現 RIPK3 還參與炎癥小體激活以及多種炎癥信號的調控,但 RIPK3 在不同條件下如何決定及調控不同的信號機制還不清楚。
在章海兵研究員的指導下,博士研究生趙群等通過構建 RIPK3 激酶結構域突變的小鼠,發現該突變小鼠能正常的生存,體內體外實驗均證實該激酶結構域突變導致激酶活性降低并特異性的抵抗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之前的研究發現細胞凋亡基因 FADD 的缺失導致的胚胎致死是細胞程序性壞死依賴的,即 RIPK3 或 MLKL 的敲除能夠挽救 FADD 敲除小鼠的胚胎發育致死。因此我們利用該激酶結構域突變小鼠與 FADD 敲除小鼠交配,意外發現 RIPK3 激酶結構域突變與 FADD 雙敲除的小鼠在出生后一天死亡,并伴有腸道出血癥狀。進一步對其機制探究,發現腸道組織中 TNF-a、IL-1b 和 CCL2 等炎性因子和趨化因子的表達分泌較野生型小鼠顯著升高,體外誘導分化的巨噬細胞在 LPS 刺激條件下,IL-1β的表達量明顯升高,揭示 FADD 缺失條件下的自發性腸道炎癥,其調控不依賴于 RIPK3 激酶功能。此研究在遺傳水平證實,相較于 RIPK3 敲除能*恢復 FADD 缺失導致的發育及炎癥表型,RIPK3 激酶結構域突變挽救 FADD 敲除小鼠的胚胎發育,但不能阻斷 FADD 成體缺失誘導的腸道炎癥,揭示了 RIPK3 在胚胎發育及成體炎癥調控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機制,為進一步開發針對 RIPK3 特異性功能的藥物提供靶點及理論依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