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工分離設備這一“工業毛細血管”領域,來自江西萍鄉的企業正以技術創新為矛、社會責任為盾,在全球市場撕開一道中國制造的口子。深耕此領域二十余載的迪爾設備,以0.01毫米的精度雕刻著中國制造的品質刻度。我們走進萍鄉經開區新三板工業園,對話優秀校友迪爾企業的掌舵人、南開大學EMBA校友賴長萍,探秘傳統制造業如何將技術創新轉化為社會價值的"反應方程式"。
技術深水區:從“跟跑者”到“規則制定者”
迪爾設備憑借自主研發的力量,成功打造了一條涵蓋“化工工藝包-分離設備-塔器裝置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其研發生產的電解液精餾、化工廢水環保等分離設備,進一步創新了產品性能,提純精餾更高效,為客戶綠色節能減碳達到了很好的經濟價值,這使得迪爾成為了國內少數幾家掌握此項先進技術的企業之一。在智能化發展的道路上,迪爾設備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公司先后投資幾千萬元建設了先進的智能生產線,并引入了MES等系統,實現企業數字化從生產到管理的全面升級,極大地提升了產品質量及管理水平。
管理革新:勞模精神驅動“人效革命”
作為江西省萍鄉市勞模協會會長,賴長萍將工匠精神注入企業基因。走進生產車間,墻上的“勞模星光墻”記錄著20余名各級勞模的足跡,156塊技能競賽獎牌見證著“傳幫帶”機制的成果。在勞模創新工作室,技師正指導團隊優化鈦合金填料模具——這項工藝改進使鮑爾環生產成本降低18%,相關模式獲評“全國工人先鋒號”。
“雙通道”人才機制,讓26名一線職工通過技能認證晉升為中高級工程師。“我們推行‘技能成長終身制’,員工年均培訓達162小時。”賴長萍表示。更令人稱道的是,企業設立的“迪爾助學基金”資助的73名貧困學生中,12人畢業后加入研發團隊,形成“教育反哺技術”的閉環生態。
戰略升維:從產品出海到綠色賦能
面對全球產業變局,迪爾設備的全球化戰略凸顯遠見。在歐洲市場,其研發的VOCs治理專用填料幫助客戶通過歐盟ETV環保認證,產品溢價達2倍多;在東南亞,通過“產品+運維”模式建立技術服務中心,客戶復購率提升。
綠色轉型更是戰略核心。企業投資1.2億元建設的塔設備壓力容器零碳示范工廠已于2025年3月份投產,共建的“化工分離傳質研究院”正攻關二氧化碳捕集吸收等有關技術。
EMBA賦能:從制造到“智造”的系統躍遷
談到南開大學EMBA學習經歷,賴長萍視其為戰略轉型的關鍵轉折。“作業成本法讓我們精準識別高毛利產品組合,業務市場占比從2~3%躍升至6%以上;‘生態位思維’促使我們放棄低端市場,聚焦高難度腐蝕性介質場景,利潤率提升12個百分點。”
更具社會意義的實踐是,企業將殘疾員工比例提升至13%,相關案例入選清華大學社會責任創新研究。這種將商業成功與社會價值融合的理念,正是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校訓的生動詮釋。
一個制造企業的時代答卷
賴長萍用20年書寫了一段中國制造的進化論。而在南開EMBA的課堂上,這位“勞模企業家”完成了從“管理者”到“戰略家”的蛻變——這或許正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躍遷的微觀注腳。
“制造業升級沒有捷徑,就是每天解決一個真問題。” 賴長萍的這句話,恰是對南開EMBA“知中國,服務中國”理念的最佳詮釋。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新商業文明中,這樣的企業家故事,正在賦予“中國制造”更深刻更深遠的價值內涵。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