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規模小產品技術水平低 目前,風機行業生產通風機的大部分企業規模均較小,200人以下的企業占絕大多數。據不*統計,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約40家,占企業總數的2.5%;2000萬-5000萬元的企業約100家,占企業總數的6.3%;1000萬元以下的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90%。 風機行業中現有的中小型企業生產的通風機,多數都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原機械工業部石化通用局組織風機行業部分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的產品,如9?19、9?26、4?72、4?73、5?48、C6?48、4?68、Y4?68等產品。就上述這些產品而言,只能達到20世紀70年代水平。此后,部分重點骨干企業先后開發了如2K60、2K58、2K56等型號的軸流式通風機,使這些產品達到了上20世紀80年代水平;沈陽鼓風機研究所開發了4?71、4?74等三元流動葉片的離心通風機產品,達到了90年代水平。但這些只能代表行業的技術水平,而中小型風機企業均不能生產這些產品。 市場急需適銷對路的產品 風機行業中的中小型企業生產的風機屬于量大面廣的產品,國民經濟各部門需要的量較多,生產廠家也較多。和國內都有很多潛在的市場,如奧運會、電站、冶金、建筑通風、地鐵、環保等。現在的市場情況是國內市場化、市場化、市場網絡化。一方面,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急需風機行業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來滿足需要,新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新產品開發的較少;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生產的都是老產品,適應不了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供大于求。因此,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相互壓價,使產品價格越來越低,質量不斷下降(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 潛在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產品質量不高。原國家技術*在前些年經常給機械工業風機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下達監督抽查任務,由于近幾年國家技術*沒有下達監督抽查任務,所以沒有近幾年全行業的整體質量情況分析。 現以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國家*在全國風機行業內的抽查結果為例來說明產品質量情況:1995年工業蒸汽鍋爐用離心式引風機的產品抽樣合格率為71%;1996年工業蒸汽鍋爐用離心式引風機的產品抽樣合格率為89.5%;1997年軸流式通風機的產品抽樣合格率為84%。從這3年的抽查結果來看,產品平均抽樣合格率為81.5%。 二是產品外觀粗糙。通風機產品的主要結構件為鉚焊件和鑄件,由于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的工藝手段比較落后,生產出的產品外觀質量很粗糙。雖然近幾年各生產企業開始重視產品的外在質量,風機產品的表面質量有所提高,但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仍有差距。 三是產品品種單一、檔次低。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生產的通風機產品均是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開發的產品,產品品種雖然較多,但卻缺乏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大多數產品還處在仿制、測繪階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開發的新產品很少,知識產權觀念較差,一個企業開發出新產品,另一些企業就“一窩蜂”的仿制。 四是經濟效益普遍不高。從風機行業協會對其92家會員單位的統計來看,1999年虧損企業36個,占總數的41.9%;2000年虧損企業20個,占總數的24.4%;2001年虧損企業23個,占總數的29%;2002年虧損企業22個,占總數的27.5%,這說明中小型風機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不高。近幾年,由于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為風機行業帶來了活力。未來幾年,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將會在中小型風機企業中占主要地位。 五是技術力量薄弱,產品開發能力差,設備陳舊。風機行業的大多數中小型企業技術力量比較薄弱,甚至不具備產品性能檢測手段,對用戶負責也就成為空談,更不用說開發新產品了。有些企業雖然也有幾名工程技術人員,但無法形成產品開發能力。 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生產設備陳舊,有的機加工設備早就到了折舊期限,可還在使用。鉚焊加工更是手工作業,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在一起,幾臺陳舊設備就可以開一個風機廠,甚至連進風口等風機主要零部件都是用手工刨制的,無法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