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評論:拿什么拯救“虐嬰護士”的無良
對“虐嬰護士”的窮追不舍并不是要逼得她非得“以死謝罪”,而是要以法律的名義明確職業道德規范的嚴肅性,重申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浙江發生了“虐嬰事件”,引起輿論高度關注,“虐嬰護士”所在院校浙江中醫藥大學公開表示,將對該學生“進行嚴肅批評教育,責令其停止實習,并作出深刻檢查”。
但是我們有理由懷疑,對這樣一個不知有愛,對生命缺少敬畏之心的成年人,這所學校目前的處理,能起到的作用,恐怕非常有限。
拿什么拯救“虐嬰護士”的無良?教育固然需要認真反思,當下zui要緊的還是法律的追責。無論一個事件背后有多少值得反思和探討的問題,針對具體事件,嚴肅的問責比空洞的檢討更有實效,縝密的法律追責比單純的道德追問更有社會警示作用,也更有助于達到我們所期待的人性完善——恰如有學者所言,人性不可選擇、不可改變,但制度可以改變,用法律去約束人性的弱點。
“虐嬰護士”的行為對新生兒造成了怎樣的傷害,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做出鑒定,給受害嬰兒父母一個交代,受害嬰兒父母則保留對其起訴的權利。對“虐嬰護士”的窮追不舍并不是要逼得她非得“以死謝罪”,而是要以法律的名義明確職業道德規范的嚴肅性,重申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強調每一個生命的平等權利。
新生兒父母還保留對醫院、學校追責的權利,在這一起事件中,他們當然不應該沉默。健全人格的塑造基于家庭、學校教育、成長經歷、社會影響,“虐嬰事件”照見的不是當事者一個人的人性無良,而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軟肋——我們的家庭給了孩子一顆仁愛之心了嗎?我們的小學、中學讓孩子明白健全的人格比知識更重要了嗎?我們的大學提升了人的素質了嗎?我們的社會對每個生命有足夠的平等、尊重嗎?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看到當事人的親描淡寫、無知無畏,看到當事學校的敷衍塞責、避重就輕,有關管理部門也還沒有主動介入調查。那些學校、管理機構難道真的就相信了“匿名護士”的幡然悔悟,以為這個視“虐嬰”為“幼稚行為”的年輕人,真的會“吸取教訓,自覺遵守職業規范”了嗎?如果檢討和道歉可以抹平一切傷害,我們還要法律干什么?
來源:京華時報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