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武維華院士:農作物“吃喝”成問題
■見習記者 孫愛民
“現代農業并不是依賴機械并大量地用藥、施肥,而是講求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品質。”*院士武維華近日在首都圖書館舉辦的公益講座中表示,“要實現農業上的資源利用,不但要節水、節肥,還要節地。”
近年來,我國的糧食產量連續實現增長,2011年糧食產量更是達到了5.7億噸。“但糧食安全的形勢還是很嚴峻,未來糧食安全將面臨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資源短缺、自然災害以及環境污染的威脅。”武維華表示。
在武維華看來,傳統的糧食安全問題是從人的角度來說的,但農作物同樣有自身的糧食安全問題。“緩解糧食危機需要先解決農作物的‘吃喝’問題。”
土地、水、肥是農作物“吃喝”的三要素。武維華認為,我們國家農作物的“吃喝”問題很大,水不足,肥不夠,還經常遭受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
數據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耕地以每年1000萬畝的速度遞減。直到近幾年,受到國家“18億畝紅線”的限制,耕地高速減少的局面才有所緩解。
“然而,這18億畝是算上種植蔬菜、林果等耕地的總面積,糧食作物只占16億畝。”武維華說,“我國平均每人只有一畝多一點的口糧地,遠遠低于上世紀50年代。”
肥料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然而,我國土壤,特別是南方的酸性土壤,大量缺少磷和鉀。“我國磷礦大部分沒有開采價值。”
施用化肥是我國糧食產區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方法,然而,我國化肥的利用率卻每況愈下。據武維華介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每施一公斤純氮,可以增產15~20公斤糧食,現在卻只能增產4~5公斤糧食。
“黃淮海和太湖流域的很多地區不施氮肥反而增產,但當地農民卻不知道,甚至在施肥時還相互攀比。我國土地面積占的7%左右,氮肥的總用量卻占到的三分之一。”武維華無奈地表示。
武維華指出:“之前國家中長期肥料發展規劃曾提到,我國化肥的總用量將在2030年突破6000萬噸,但這個數字現在就已經被突破了,其中發揮主要‘貢獻’的就是氮肥。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的山東省,氮肥利用率只有10%,也就是說,每施10公斤氮肥只有1公斤由農作物吸收。”
“不只是氮的利用率低,實際上磷、鉀還有水的利用率都很低。”武維華說,造成資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栽培措施與作物品種選擇不當。
在農作物“吃喝”成問題的情況下,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發展生態農業,也就是實行資源利用減量化、中間產物再利用、廢棄物再資源化,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界應該追求穩產、緩慢的增長,而不是高產,這樣才能讓后代擁有現在的糧食”。
其中,資源利用減量化是源頭,是實現生態農業的首要任務。武維華表示,要實現氮磷鉀等資源的利用,還要多選用耐旱耐鹽的品種。“我們期望種在地里的莊稼能夠少喝水、少用肥、少用耕地,還能產出足夠、品質比較高的糧食。”
“我們希望未來在*一號文件的指引下,在若干年內能夠研制出氮磷鉀利用,耐旱、鹽、高溫、低溫,能抗病蟲,環境友好以及資源節約的新品種。”武維華zui后表示,“這樣的話,農作物‘吃喝’問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
來源:科學時報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