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中國科技大學PNAS文章
近日來自中國科技大學和德國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科研人員展開合作在新研究中發現酵母SNARE蛋白Vti1采用了與哺乳動物*不同的結合位點與接頭蛋白Ent3相結合,這一發現為真核生物囊泡轉運過程的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6日出版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院刊》(PNAS)上。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滕脈坤教授、牛立文教授及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Gabriele Fischer von Mollard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文章的*作者是滕脈坤教授實驗室的博士生王婧。該項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以及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囊泡轉運(Vesicular Transport)是細胞正確行使生理功能的必要機制,它是指蛋白質被選擇性地包裝成運輸小泡,被定向轉運到靶細胞器的過程。作為細胞器之間物質運輸的主要途徑,囊泡運輸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及靶向性,需要一系列行使重要功能蛋白質的參與,并且由它們介導了十分復雜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在囊泡轉運過程中,多種蛋白協同完成了囊泡的形成、轉運及融合等任務,這些蛋白質及其復合物在整個真核生物囊泡分揀體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酵母Vti1是一種與膜融合及轉運能力直接相關的貨物蛋白,它與接頭蛋白Ent3的相互作用與脂雙層膜結構的彎曲及囊泡形成密切相關。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晶體學、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技術手段解析了酵母ENT3-ENTH結構域和Vti1蛋白N端結構域單體及復合物三維結構,發現酵母SNARE蛋白Vti1采用與哺乳動物*不同的結合位點與接頭蛋白Ent3相結合,相應的酵母雙雜交、胞外Pull-Down及細胞實驗也都證明新發現的結合面在Vti1蛋白的體內定位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一原創性的發現表明真核生物囊泡轉運過程中,SNARE蛋白與接頭蛋白的識別模式存在多樣性。該研究成果為真核生物囊泡轉運過程的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
近年來,滕脈坤教授和牛立文教授領導的研究組還完成了多項真核生物囊泡運輸相關蛋白質的結構機理研究,相關成果先后發表在生物領域學術期刊如《結構》[Structure. (2008)]、《生物化學雜志》[J. Biol. Chem.(2010)]和《生物化學》[Biochemistry.(2010)]上。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