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徐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解栽培種甘薯的染色體結構,利用45S rDNA熒光原位雜交、自身基因組熒光原位雜交和銀染技術對栽培種甘薯進行分子細胞遺傳學研究。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種物理圖譜繪制方法,使用熒光素標記探針,以檢測探針和分裂中期的染色體或分裂間期的染色質的雜交。這種方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分子細胞遺傳技術,以熒光標記取代同位素標記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原位雜交方法,探針首先與某種介導分子(reporter molecule)結合,雜交后再通過免疫細胞化學過程連接上熒光染料。
研究人員通過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發現基因組DNA對自身染色體的不均勻雜交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在高等植物基因組內,絕大多數雜交信號強烈的區域除了 45S rDNA 等區域外,應當富含重復序列,即為基因貧乏區,而輕度標記或者非標記的區域則應當是基因富集區。因此,自身基因組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可以用來揭示植物基因組重復序列和基因在染色體水平上的組織情況。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采用 Ag-NOR 技術、rDNA 熒光原位雜交(rDNA-FISH)、自身基因組原位雜交(Self-GISH)等技術綜合研究栽培種甘薯(徐薯 18)染色體,分析其染色體結構和 45SrDNA 位點的分布,對于進一步了解栽培種甘薯(徐薯 18)的遺傳背景、比較分析甘薯屬植物染色體多倍化進程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并為甘薯品種的遺傳改良提供細胞及分子遺傳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