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子科生物報道:來自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argeted delivery of nitric oxide via a ‘bump-and-hole’-based enzyme–prodrug pair”的文章,利用“bump-and-hole”策略,構建了一種新型的NO遞送系統——半乳糖苷酶-半乳糖基-NONOate。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31日的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為南開大學趙強(Qiang Zhao)教授,沈杰(Jie Shen),和程建松(Jiansong Cheng)。
1987年,氣體分子NO被認定為一個內皮細胞衍生舒張因子(EDRF)。之后研究進一步表明NO是一種理想的局部跨細胞轉運信使,因為它體積小,親脂性,作用時間短以及在各種組織功能多,因此控制。然而這種因子雖然具有廣泛的疾病治療潛力,但是由于缺乏將NO遞送至特定部位的有效策略,因此基于NO的療法在臨床上受到限制。

趙強團隊在功能化人工血管的設計與構建、一氧化氮控釋生物材料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這篇文章中,他們利用“bump-and-hole”策略,構建了一種新型的NO遞送系統——半乳糖苷酶-半乳糖基-NONOate。
研究人員通過體內近紅外成像測定,證明了這一系統能向靶組織遞送。在大鼠后肢缺血和小鼠急性腎損傷模型中評估治療潛力,也表明了NO遞送系統能明顯增強其在組織修復和功能恢復中的治療功效,并且由于NO的全身釋放,因此消除了副作用。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氣態信號分子的靶向遞送系統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為相關分子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原文標題:
Targeted delivery of nitric oxide via a ‘bump-and-hole’-based enzyme–prodrug p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