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中,DNA和RNA測序技術已迅猛發展并且更加便宜,現在它們被運用到各種新的領域中。zui近在《Neuron》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RNA測序技術,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繪制小鼠的大腦圖。這種新技術被稱為Multiplexed Analysis of Projections by Sequencing (MAPseq),可能比目前的方案更快和更容易。
這項研究的*作者、冷泉港實驗室Anthony Zador教授的研究生Justus Kebschull說:“有了MAPseq,我們試圖查明單個神經元zui終到達哪里。”Zador的團隊積極開發MAPseq,因為缺乏高通量方法來跟蹤單個神經元。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向一個選定的腦區,注射了一種含有大量RNA分子的失活病毒。每個RNA分子都有其*的“條碼”序列,每一個都在一個神經元中結束,并通過軸突。幾天之后,研究人員解剖大腦,收集和測定來自不同腦區的RNA條形碼。
通過將來自注射腦區與其他腦區的RNA條碼進行匹配,研究人員可以追蹤單個神經元zui終到達哪里。Kebschull說:“這是利用測序和條形碼用于高通量神經解剖學的*個例子。”
快速地映射連接
弄清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是理解大腦如何運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Kebschull說:“如果你認為大腦就像一臺計算機,我們就需要知道什么與什么連接在了一起,比如硬盤是否連接到了處理器。”
在目前的許多腦成像技術中,研究人員都是在神經元中表達一種熒光標記,并用顯微鏡觀察哪些大腦區域發光。但是Kebschull說:“每一個腦區有數千個神經元。”這些“批量跟蹤”方法不能區分單個神經元,因此,研究人員無法區分兩個源神經元zui終到了同一區域,還是不同的區域。這是重要的信息。“不同的神經元可能具有不同的屬性,并可能攜帶不同的信息。”
其他的腦成像技術可以跟蹤單個神經元,但這些方法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和費時的。Kebschull說:“跟蹤一個單一的神經元需要數周的時間。如果你想研究成千上萬個神經元,你基本上完蛋了。”相反,MAPseq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就繪制出了一個注射腦區的幾千個神經元圖,速度發生了一千倍的提升。
適應現有的工具
Zador和他團隊的靈感來自以前的腦成像技術,如Brainbow,研究人員隨機表達熒光標記物來標記不同的神經元,具有各種各樣多種的顏色(2)。但使用顯微鏡能夠容易區分的顏色數量有限,出于實際的目的,研究人員在這些模型中一次可以至多跟蹤10個神經元。
Kebschull說:“有了MapSeq,我們考慮從顏色切換到隨機核酸序列。”利用核酸條碼序列,將提供更多樣化的標志物,使用目前的高通量測序方法,這些可能是非常快速和相對便宜的讀數。從30個核酸序列的一段序列開始,研究人員將zui終獲得1018個可能的序列,是小鼠大腦中神經元數量的10個數量級以上。
在2012年,Zador建議使用條碼測序用于高通量的大腦映射,那么,研究人員必須弄清技術細節(3)。他們決定使用一種無效的Sindbis病毒——在神經科學中常用的一種工具,來將條碼RNA序列運送到小鼠的神經元中。但他們馬上遇見了一種并發癥。
Kebschull說:“人們認為是非復制型的病毒,其實是復制型的。”因此,病毒粒子傳播超越了初級感染的神經元,來標記其他神經元,這將使得映射分析變得復雜化。對于新技術,Kebschull制備了一種重組Sindbis病毒,能感染神經元,但不傳播,為進一步改進鋪平了道路(4)。
一旦RNA條碼進入神經元,研究人員必須確保它們沿軸突運輸到它們的終端。為此,他們添加了一種工程化的蛋白質,并表明它能有效地工作。此外,研究人員希望確保每個標記的神經元收到一個*的條碼,并且他們計算了必須注入多少病毒,才能實現這一目標。Kebschull和Zador也弄清了如何用高通量測序準確地識別條形碼(5)。
測試技術
Zador的團隊在小鼠大腦藍斑(LC)的一部分中測試了MAPseq,這個腦區是一種激素去甲腎上腺素的來源。去甲腎上腺素可調節警覺性和專注力,來自LC的神經元是否延伸整個皮質或只到達特定區域,尚不明確。Kebschull說:“LC是一個很好的測試案例。”
使用MAPseq,研究人員發現從LC神經元投射出許多各種各樣的圖案,一些神經元到達一個特定的靶標,其他神經元則伸展的更廣泛。因此,來自LC的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到達整個皮質,以及在特定區域有更嚴重的影響,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一致。
目前的研究只使用一種病毒注射到LC,Zador和他的團隊正在努力增加尋找其他病毒。zui終,他們希望利用MAPseq同時跟蹤整個皮層的神經元。Kebschull說:“我們正在擴大這種方法,以開展更多的高通量神經解剖學。”研究人員還計劃在不同疾病的小鼠模型中使用MAPseq。“我們可以研究不同的自閉癥或發育疾病小鼠模型,以探析大腦的連接是如何錯誤的。”
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