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廢檢測的指標范圍廣泛,涵蓋物理性質、化學成分、生物毒性及危險特性等多個維度。以下是基于最新標準和技術整理的固廢檢測核心指標及方法:
密度與體積特性
檢測指標:密度、顆粒度、孔隙度、含水率。
意義:影響儲存、運輸方式,例如高含水率會增加處理難度,顆粒度決定后續資源化利用途徑。
方法:篩分試驗(顆粒度)、水排法或壓汞法(孔隙度)、烘干法(含水率)。
熱值分析
指標:發熱量。
意義:評估固廢是否適合焚燒發電或能源回收。
方法:熱值分析儀(如垃圾焚燒前的熱值測定)。
導電性與磁性
指標:導電性、吸磁性。
意義:快速篩查金屬成分(如鐵磁性物質),優化分選工藝。
無機污染物
方法:電導法、比色分析法。
方法:原子吸收光譜法(AA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
重金屬:鉛(Pb)、鎘(Cd)、汞(Hg)、砷(As)、鉻(Cr)、鎳(Ni)等。
無機鹽類:硫酸鹽、硝酸鹽、氯化物等。
有機污染物
方法: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或索氏提取法。
方法: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
揮發性有機物(VOCs):苯、甲苯、氯苯、三氯乙烯等。
半揮發性有機物:多環芳烴(PAHs)、多氯聯苯(PCBs)、農藥殘留(如DDT、六六六)。
酸堿性與腐蝕性
指標:pH值、金屬腐蝕速率。
意義:判斷是否具有腐蝕性(如pH≤2或≥12.5的廢物可能被歸類為危險廢物)。
三、生物毒性及危險特性檢測
浸出毒性試驗
指標:模擬自然條件下有害物質的溶出量(如重金屬、有機污染物)。
標準:GB 5085.3-2007《浸出毒性鑒別》。
急性毒性初篩
方法:通過生物暴露實驗(如魚類或小白鼠)評估短期毒性效應。
危險特性鑒別
易燃性:閃點測試(如閉口杯法)。
反應性:檢測是否與水/酸反應生成氣體(如HCN、H?S)或是否易爆。
感染性:針對醫療廢物中的病原微生物檢測。
放射性檢測
指標:α、β、γ射線強度。
意義:防止輻射污染(如含放射性物質的工業廢渣)。
納米技術應用
方法:利用金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信號,提高痕量污染物檢測靈敏度。
智能化檢測
趨勢:結合AI算法分析光譜數據,實現多污染物同步識別。
中國標準
危險廢物鑒別:GB 5085系列(涵蓋腐蝕性、急性毒性等7項標準)。
一般固廢管理:GB 18599(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GB 16889(生活垃圾填埋)。
行業與地方標準
如T/SSESB 11-2025《固體廢物危險特性判定分析程序和方法》,明確采樣、檢測及報告編制要求。
國際標準
ISO 10381-6(采樣規范)、歐盟廢物框架指令(2008/98/EC)。
采樣要求:多點取樣(HJ/T 298規范),確保代表性。
前處理:QuEChERS法提取有機物,超聲波輔助提高效率。
儀器分析:根據目標物選擇GC-MS(VOCs)或ICP-MS(重金屬)。
數據驗證:使用有證標準物質(CRM)、重復檢測(RSD<10%)。
固廢檢測需綜合物理、化學、生物及危險特性指標,覆蓋從常規重金屬到新興納米污染物的全譜分析。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國家標準(如GB 5085系列)和實際場景選擇檢測方法,并關注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的發展趨勢。更多細節可參考相關標準文件及案例。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