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量30噸的氣浮機運行案例
溶氣氣浮機在進行使用的過程中會將氣和回流水經過泵進口一起吸入,在經過泵的葉輪交切成細小的容氣水,在使用時會經過減壓閥釋放成乳白色的溶氣水,使絮凝顆上浮,這樣就會達到其凈化的目的。
溶氣氣浮機在運行時需要有效的分析其待處理水的水質情況,有效分分析采用氣浮工藝的合理性和適用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需要處理的廢水應進行必要的氣浮小型實驗和模型實驗。
溶氣氣浮機會有效的根據其實驗時來選定其混凝劑的種類、投加量、絮凝時間、反應程度等,有效的確定其反應形式和反應時間,一般沉淀反應時間較短,以2一30分鐘為宜。
溶氣氣浮機在確定氣浮池的池型,在使用時應根據對處理水質的要求、凈水工藝與前后處理構筑物的銜接、周圍地形和構筑物的協調、施工難易程度及造價等因素綜合地加以考慮,反應池宜與氣浮池合建。
溶氣氣浮機在接觸室必須要對氣泡和絮凝體有效的提供其良好的接觸條件,同時其寬度應該有效的考慮安裝和檢修的要求,其水流上升速度一般取10~20mm/s,水流在室內的停留時間不宜小于60秒。
溶氣氣浮機接觸室內的溶氣釋放器,需根據確定的回流量,溶氣壓力及各種型號釋放器的作用范圍按下表來選定,分離室需根據帶氣絮體上浮分離的難易程度和水質的處理要求而定。
3)濕地床結構
濕地床的構型對濕地系統的水力狀況有著重要影響,構型參數包括長寬比、坡度、深度等。據工程經驗,人工濕地系統的坡度宜為0.5%~1%,長寬比應大于2,深度的波動范圍為0.2~1.2m。
人工濕地設計時應盡量采用重力流的布水方式,以保證排水順暢,節省能源。另外,濕地的出水口高程應可調節,以便使整個濕地床體的水位可以人為調控。
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根據污水量和濕地類型的不同差異比較大,一般來說潛流濕地的水力負荷大于表面流濕地的水力負荷。國內外人工濕地常見的水力負荷為10~20cm˙d-1,水力停留時間為0.5~7d。
4)基質材料選擇
人工濕地系統多采用碎石、砂子、礦渣等基質材料作為填料。對于缺乏養分供給的基質或者孔隙過大不利于植物固定生長的基質,需在基質上方覆蓋15~25cm厚的土壤,作為植物生長的基質。
不同類型的基質對濕地的影響不同。中性基質對生物處理影響不大,但礦渣等偏堿性的基質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長活動,因此,應用時需采用一定的預處理,如充分浸泡等措施。
基質對廢水中磷和重金屬離子的凈化影響大,含鈣、鐵、鋁等成分的填料有利于離子交換。鈣、鎂等成分和污水中的磷、重金屬相互作用形成沉淀;鐵、鋁等離子通過離子交換等作用將磷、重金屬吸附于基質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質對磷和重金屬的吸附會達到飽和,濕地除磷和重金屬能力便有明顯下降。
在確定基質材料種類后,還應確定基質粒徑,以調整濕地的水力傳導率和孔隙率。一般來說,小粒徑基質具有比表面積大、孔隙率小、植物根及根區的發展相協調、水流條件接近層流等優點。但目前人工濕地的基質一般傾向于選擇較大粒徑的介質,以便具有較大的空隙和好的水力傳導,從而盡量克服濕地堵塞問題。
此外,選擇基質時還應考慮便于取材、經濟適用等因素。
5)植被選擇
濕地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生長環境,適宜生長的濕地植物種類是不同的。人工濕地一般選取處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污能力強且具有一定美學和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這些水生植物通常應具有下列特性:
能忍受較大變化范圍內的水位、含鹽量、溫度和pH值;對本地適應性好,是本土植物。植物種類一般3~7種,其中至少3種為優勢物種;對污染物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成活率高,種苗易得,繁殖能力強;有廣泛用途或經濟價值高。
人工濕地中使用多的水生植物為香蒲、蘆葦和燈芯草,這些植物都廣泛存在并能忍受冰凍。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適宜生長的水深不同,香蒲在水深0.15m的環境中生存占優勢;燈芯草為0.05~0.25m;蘆葦適宜生長在岸邊和淺水區中,深可生長于1.5m的深水區域。香蒲和燈芯草的根系主要在0.3m以內的區域,蘆葦的根系達0.6m,寬葉香蒲則達到0.8m。
在潛流型濕地中,一般選用蘆葦和香蒲,它們較深的根系可擴大污水的處理空間。而對于處理暴雨徑流污染為主的人工濕地,要求濕地植物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既能抗干旱又能耐濕,而且還應具有抗病災和昆蟲的能力,一般選用蘆葦和藨草。
6)水力狀況
表流人工濕地水位一般為20~80cm,潛流人工濕地水位則一般保持在土壤表面下方10~30cm,并根據待處理的污水水量等情況進行調節。
需重點考慮造成濕地堵塞的各種影響因素。濕地堵塞多發生在系統床體前端25%左右的部分,造成堵塞的物質大部分為無機物,這表明污水中的顆粒物在濕地床中的沉淀是造成濕地堵塞的主要原因。此外,植物根系及其附著物等也是濕地堵塞的一大誘因。
人工濕地在建設過程中涉及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磚、水泥、砂子、碎石、土壤等。人工濕地的施工主要包括土方的挖掘、前處理系統的修建、土工防滲膜的鋪裝、布水管道的鋪設、基質材料的填裝、土壤的回填和植物的種植。在施工過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順序,嚴格按照濕地設計中配水區、處理區和出水集水區中各種基質材料的粒徑大小,分層進行施工,詳情見人工濕地基質材料組成剖面圖(如圖3-10所示)。
農村污水處理技術
圖3-10人工濕地基質材料組成剖面圖
人工濕地表層一般種植喜陽的水生植物,因此應建設在能被陽光直射的空曠的地方。在山區或丘陵可建成多級呈階梯狀的人工濕地,采取多級跌水充氧,與植物復氧一起,共同為濕地補充溶解氧。
3.7.5造價指標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實踐經驗,人工濕地的投資和運行費一般僅為傳統的二級污水廠的1/10~1/2,具體的投資費用視地理位置、地質情況以及所采用的濕地基質而有差別。工程統計表明,表流人工濕地建設投資費用約150~400元/m2,潛流人工濕地建設投資費用約200~600元/m2。
3.7.6運行管理
人工濕地的維護包括三個主要方面:水生植物的重新種植、雜草的去除和沉積物的挖掘。當水生植物不適應生活環境時,需調整植物的種類,并重新種植。植物種類的調整需要變換水位。如果水位低于理想高度,可調整出水裝置;雜草的過度生長也給濕地植物的生長帶來了許多問題。
在春天,雜草比濕地植物生長的早,遮住了陽光,阻礙了水生植株幼苗的生長。雜草的去除將會增強濕地的凈化功能和經濟價值。實踐證明,人工濕地的植被種植完成以后,就開始建立良好的植物覆蓋,并進行雜草控制是理想的管理方式。
在春季或夏季,建立植物床的前三個月,用高于床表面5cm的水深淹沒濕地床可控制濕地中的雜草生長,當植物經過三個生長季節,就可以與雜草競爭。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懸浮物,在濕地床的進水區易產生沉積物堆積,運行一段時間,需挖掘沉積物,以保持穩定的濕地水文水力及凈化效果。
處理量30噸的氣浮機運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