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是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垃圾在進入焚燒處理前需在垃圾貯坑內堆放3-7天左右,以便進行微生物自然發酵、瀝出水分、提高垃圾熱值。垃圾貯存過程中瀝出的水分即垃圾滲濾液,其成分復雜、水量變化大,有機物、氨氮濃度高,鹽分濃度高,含鹵代芳烴、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單一的生物處理工藝往往難以使滲濾液達標排放,目前,普遍采用生物法結合膜法處理達到相應排放標準后排放。因此,將垃圾滲濾液通過深度處理達到回用標準,對尾水進行資源化利用,作為垃圾焚燒工藝循環冷卻水補充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垃圾焚燒發電廠滲濾液由于是“新鮮”廢水,具有不同于垃圾填埋場“老齡”滲濾液的特點,因此,不能*套用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處理工藝。對垃圾焚燒發電廠滲濾液一般采用厭氧+好氧相結合的生物處理法進行預處理,再經過膜分離技術如超濾(UF)、納濾(NF)、反滲透法(RO)進行后續的深度處理,產水可直接回用于生產中,但濃縮液的處置成為重要環節之一。
濃縮液的減量濃縮一般采用碟管式反滲透DTRO法,利用更高的操作壓力實現多倍濃縮,減量化處理,后續進行蒸發工藝時,可減少大量的能耗,降低企業成本。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