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垃圾分類的意義:
垃圾分類是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運轉的基礎,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可以有效改善城鄉環境,促進資源回收利用。應在生活垃圾科學合理分類的基礎上,對應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配套體系建設,根據分類品種建立與垃圾分類相配套的收運體系、建立與再生資源利用相協調的回收體系,完善與垃圾分類相銜接的終端處理設施,以確保分類收運、回收、利用和處理設施相互銜接。只有做好垃圾分類,垃圾回收及處理等配套系統才能更高效地運轉。垃圾分類處理關系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有利于我國新型城鎮化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1、減少占地。垃圾分類,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質,減少垃圾數量達50%以上。
2、減少環境污染。廢棄的電池等含有金屬汞等有毒物質,會對人類產生嚴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因此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危害。
3、變廢為寶。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公斤無鉛汽油和柴油。回收1500噸廢紙,可避免砍伐用于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因此,垃圾回收既環保,又節約資源。
二、垃圾分類的效果:
中國大陸90%以上可以利用的廢棄物,卻被填埋或焚燒掉。比如每年15億多噸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而實現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類。不過,杭州從2000年便成為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后來不了了之。2010年3月25日再次啟動垃圾分類試點,將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廚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別對應紅色、藍色、綠色以及黃色四種顏色垃圾桶,并免費提供可降解的廚余垃圾垃圾袋。垃圾分類已經覆蓋了杭州98%的生活小區,一年93萬噸垃圾進入可回收渠道,但推行情況卻并不樂觀,倒是讓各種顏色的垃圾桶占了風頭。
即使居民分類撿運,但也沒有回收利用的地方。大部分垃圾都有兩個去向,能燒的都送到發電廠焚燒,燒不了的就送到垃圾填埋場,這也就意味著前期居民及運輸環節均做了無用功。經費不足也是垃圾分類工作遲遲不能推行的原因之一。有業內人士算了筆賬,以廣州為例,如果持續3至4年,僅垃圾袋就需14億元,以200人配1名指導員計算,廣州市1800萬人,每年需花費40億元。這樣的投入,即便對于發達城市來說,幾乎也是不可想象的。
環衛部門和一些相關專家提出,要真正使得垃圾分類成為長效機制,不僅要“政fu重視,財政投入,科技支撐,文化,民眾參與”五手聯動,更需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文化、教育等手段多管齊下,共同推進,以此實現全社會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