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們zui近發現通過注射IL-33能夠有效治療小鼠的阿茲海默癥以及緩解認知水平下降的癥狀。一周之內,該療法將會使患病小鼠的認知功能恢復至健康水平。
這種隨著年紀增長會出現類似于阿茲海默癥的小鼠模型叫做“APP/PS1”小鼠。通過每天向其注射IL-33蛋白,研究者們發現小鼠腦部淀粉狀斑塊(amyloid plaques,通常被認為是引起人類阿茲海默癥的主要原因)逐漸減少,同時也會抑制新的斑塊的形成。
“IL-33是一類能夠有機體多種細胞分泌產生的細胞因子,其中主要存在于中央神經系統(大腦以及脊髓)”,該研究的作者,來自英國Glasgow大學的Eddy Liew說道。“我們發現箱APP/PS1小鼠注射IL-33能夠提高其記憶力以及認知功能,而且療效很快,在一周之內就能看到效果”。
不過,目前該結果僅僅在小鼠水平得到了驗證,我們還不清楚是否能夠應用到人體水平。
而且一般來講,基礎醫學轉化的效率并不高,小鼠水平的工作能夠zui終成功轉變為人類疾病療法的幾率只有8%。因此,我們不應該過于樂觀。
不過,作為一種未來可能會影響6500萬人的嚴重疾病來說,任何一種新的療法都不能輕易忽視。在人類中,阿茲海默癥通常是由于大腦的兩類損傷(淀粉狀斑塊以及神經原纖維纏結)造成的。
淀粉狀斑塊存在于神經元之間,由一種叫做beta-amyloid的粘性蛋白組成。
神經元纖維纏結則主要存在與神經元內部,是由缺陷型tau蛋白聚集形成的不溶性團狀物。這會導致細胞中微管的扭曲,從而破壞大腦中關鍵營養成分的運輸。
目前我們并不清楚,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中會出現這兩類損傷,不過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保證將其清除,同時避免其再次形成,就能夠有效地控制與治療疾病。
Liew等人利用IL-33去激活大腦中一類叫做microglia的免疫細胞,進而指導它們去攻擊毒性淀粉狀斑塊。一旦瞄準,這些免疫細胞將會通過一類叫做neprilysin的酶快速地吞噬這些板塊,并將其溶解,宏觀來看,該療法能夠有效降低小鼠腦部淀粉狀板塊的的大小與數量。
不止如此,IL-33的注射還能夠避免大腦炎癥反應的發生,從而間接避免了淀粉狀斑塊與神經原纖維纏結的形成。
這一發現對于阿茲海默癥患者的治療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Liew等人持樂觀的態度。
“雖然目前該研究結果與真正的臨床治療之間的關系并不清楚,但是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例如,之前的遺傳學研究發現IL-33的突變與特定人群(歐洲以及中國)阿茲海默癥的發病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另外,阿茲海默癥患者的大腦中IL-33的含量相對正常人確實較少”。
相關結果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志上。來源:生物谷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