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電化學污水處理設施 —這家靠譜
印染廢水是指棉、麻、化學纖維等紡織品加工行業排放的廢水,具有排放量大、成分復雜、色度高等特點,是工業廢水中較難處理的-種廢水。印染廢水不經處理而直接排放,會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的穩定帶來極大危害,同時也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國制定了極為嚴格的印染廢水排放標準,促使人們日益重視對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的開發。目前,處理印染廢水的方法主要有化學法、生化法、物化法等。作為-種傳統的水處理技術,混凝沉淀法具有廉價、處理效果優良等優點而依然成為水處理技術中優先考慮的方法。利用絮凝沉淀法處理印染廢水需要優質、高效、廉價的絮凝劑。為此,學者們對絮凝劑的開發投人了大量的精力。-般可將絮凝劑劃分為無機、有機、生物絮凝劑3類。其中,無機絮凝劑,特別是聚合氯化鋁由于廉價、高效、較強的電綜合能力、適用范圍廣等特性,成為水處理中大量使用的絮凝劑。相比無機絮凝劑,有機高分子絮凝劑-般都含有豐富的羥基、羧基、氨基等親水基團,具有優良的吸附架橋能力。對于成分復雜的印染廢水,單-使用無機或者有機絮凝劑,效果均較差。因此,將兩者復合使用,就能起到協同處理作用,克服單-絮凝劑的許多不足,獲得較為優良的處理效果。
Fe3O4納米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小尺寸效應,在生物醫藥、模擬酶催化、環境治理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考慮到納米Fe3O4對污染物具備較為優異的吸附性能,將Fe3O4添加到絮凝劑中能發揮復合物的吸附-絮凝協同效應,促進對污染物的去除。因此,學者們嘗試將納米Fe3O4作為助凝劑添加至絮凝劑中來改善原絮凝劑的性能,提升絮凝效果。付雯等以聚合氯化鋁(PAC)作為絮凝劑,納米Fe3O4作為助凝劑來去除水體中的銅綠微囊藻,結果表明,添加助凝劑后效果明顯優于PAC單獨使用時的效果,并且能夠顯著降低絮凝劑PAC的用量,縮短沉降時間。
本研究以聚氯化鋁為無機絮凝劑,聚丙烯酰胺為有機絮凝劑,納米Fe3O4為助凝劑處理硫化黑模擬染料廢水,研究了各組分配比、投加量、染料濃度、溶液pH值等因素對該復合絮凝劑處理染料廢水的性能,以確定兩者協同作用時處理染料廢水的實驗條件,為該染料廢水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1、實驗部分
1.1 儀器和試劑
PHS-3C精密pH計;KO-200KDB型高功率數控超聲清洗器;DF-2集熱式磁力攪拌加熱器;SP-752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聚氯化鋁、聚丙烯酰胺、硫化黑染料、硫酸鐵
1.2.1 納米Fe3O4的制備
納米Fe3O4的制備采用共沉淀法,具體操作參考文獻。
1.2.2 復合絮凝劑的制備
根據實驗要求,取一定質量的聚丙烯酰胺于250mL錐形瓶中,加入150mL的蒸餾水,于75℃的恒溫條件下攪拌,待其溶解后再依次加人實驗要求的一定質量的Fe3O4粉體和聚氯化鋁,攪拌,超聲處理30min后過濾,30℃下熟化24h即得目標復合絮凝劑。
1.2.3 絮凝性能實驗
制得的復合絮凝劑的絮凝性能以硫化黑廢水的COD、濁度和色度的去除率為指標來評價。根據實驗要求,將300mL100mL的硫化黑模擬廢水加人到燒杯中,再加入一定質量的復合絮凝劑,以100r/min的速率攪拌10min,沉降10min后取上清液測定溶液的COD(采用GB11914-89方法測定)、濁度(采用GB13200-91方法測定)和色度(采用GB11903-89方法測定),分別考察了各組分配比、投加量、溶液pH值等因素對該復合絮凝劑去除染料廢水的性能的影響。
工業含酚、含醛廢水是我國水污染控制中重點治理的有害廢水,其中酚醛樹脂廢水是由酚類(如,甲酚,二甲酚和壬酚等)和醛類(甲醛,乙醛和糖醛等)在酸或堿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其排放的廢水含有高濃度的酚類,高濃度的醛類等有機物,其具有有機物濃度高,生物毒性大,pH值較低等特點。酚類化合物是原型質毒物,對一切生活個體都有毒害作用。因此,酚醛樹脂廢水的治理是非常有意義的。處理酚醛樹脂廢水的工藝方法比較多,主要有生化法、化學氧化法、氣提法、吸附法、萃取法等,但這些方法能耗較高。最近幾年也出現了新的方法,如催化氧化法、液膜分離法、協同絡合萃取法、磁化絮凝氧化法等。經研究表明,對于高濃度的酚醛樹脂生產廢水采用單一方法處理很難達到排放標準。綜合考慮廢水的處理成本和處理效果,本文采用堿解縮聚-催化氧化法-生物氧化法的組合工藝,對酚醛樹脂廢水處理進行探討。本文采用堿解縮聚-臭氧催化氧化法預處理,堿解縮聚采用石灰為催化劑,經濟實用,反應后可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除醛脫酚后再進入到生化系統進行生物處理,取得了較好的處理效果,為實際工程設計提供依據。
1、實驗部分
1.1 主要試劑和儀器
4-氨基
2、實驗及結果討論
2.1 堿解縮聚除醛
取200mL廢水于500mL燒杯中,在pH值為7的條件下,投加一定量的氫氧化鈣試劑,將燒杯放在恒溫水浴中在一定的恒溫溫度下,一定反應時間后分析廢水中殘留的甲醛含量。改變催化劑氫氧化鈣的投加量、反應溫度、反應時間等條件,進行甲醛降解。測定該廢水在不同反應條件下殘余的甲醛含量,并計算甲醛降解率。
(1)氫氧化鈣投加量對除醛的影響
在有石灰存在的情況下,甲醛會聚合生成己糖,石灰在甲醛聚糖反應中起催化劑的作用。糖類對生物處理無毒害作用,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在一定的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條件下,研究催化劑氫氧化鈣投加量對該聚糖反應的影響,根據圖1可以看出,當氫氧化鈣投加量在300mg/L~2700mg/L時,隨著氫氧化鈣投加量的增加,甲醛的去除率提高。在氫氧化鈣投加量為1500mg/L時,甲醛去除率達到99.84%;但是當氫氧化鈣投加量為1500mg/L以后,氫氧化鈣投加量的影響變小,曲線平緩。因此,綜合考慮處理成本,處理效果,選擇氫氧化鈣投加量為1500mg/L較為合適。
根據對車間晶體硅片生產工藝及排水特點進行分析可知,各生產工段投加的HF、HNO3以及NaOH濃度差別大,導致廢水酸堿性差別大,車間生產廢水有機物濃度較高、可生化性差、氟化物以及硝酸根濃度高。針對各股廢水單獨排放且排放時間不同的特點,采用集水池進行單獨收集,之后利用調節池將各股不同階段排放的不同特性生產廢水進行混合調節,保證來水水質及水量相對穩定,為后續污水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采用三級混凝沉淀措施,去除廢水中的氟化物,同時降低廢水中鈣離子濃度,保證生化系統穩定運行;采用兩級A/O工藝,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及硝酸根,保證出水COD及總氮達標排放。具體的工藝流程見圖1。車間排放的各股堿性廢水、濃氟、稀氟及酸刻蝕廢水分別通過集水池進行收集。各收集池廢水通過泵提升至綜合廢水調節池,在綜合廢水調節池利用穿孔攪拌系統進行均質均量后,通過泵提升至一級物化處理。在1#反應池內,先投加Ca(OH)2,將廢水的pH值調節至7~10左右。在來水pH值較低、Ca(OH)2調節pH值不理想的情況下,通過投加NaOH對污水的pH值進行調節。繼續投加Ca(OH)2和CaCl2進行化學沉淀反應,生成CaF2沉淀顆粒物。1#反應池出水自流進入1#混凝池,分別加入PAC、PAM進行絮凝反應,形成大顆粒的礬花沉淀,在1#物化沉淀池進行固液分離,上清液自流入2#反應池進行二級物化處理。二、三級物化處理原則與第一級相同,主要是進一步降低廢水中的氟離子濃度。當二級物化系統出水氟離子達標時,在三級物化系統適量投加Na2CO3,去除污水中的鈣離子,防止影響后續生化系統的正常運行。3#物化沉淀池出水在中間水池內暫存,池內根據出水pH值情況投加H2SO4,以確保生化系統進水pH值在適宜范圍內,然后經泵提升進入生化處理工段。
生化流程為一級缺氧+一級接觸氧化+二級缺氧+二級接觸氧化。接觸氧化池硝化液和污泥回流至一級缺氧池,利用反硝化細菌脫氮。一級缺氧池出水進入一級生物接觸氧化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出水進入后續缺氧/好氧系統。二級接觸氧化出水自流入生化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前端,保證生化系統的污泥濃度,少部分剩余污泥泵送至污泥儲池。在一、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內根據微生物脫氮需要補充碳源。系統產生的物化污泥和剩余生化污泥,經污泥泵抽至污泥儲池進行預濃縮,再由螺桿泵送至板框壓濾機,最終得到含水率≤70%的脫水泥餅,泥餅經廠區污泥堆棚自然風干后定期外運。
廠區濃氟廢水集水池、稀氟廢水集水池、酸刻蝕槽廢水集水池、綜合廢水調節池及事故池內的氟化氫等揮發性氣體,通過引風機抽至除臭噴淋塔內處理后經高空排放塔排入大氣。
3、主要工藝單體及設計參數
3.1 堿性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堿制絨槽廢液、堿制絨后清洗廢水、堿洗廢液及清洗廢水,廢水呈強堿性。設計尺寸為9.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2 稀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及酸刻蝕后清洗廢水,廢水呈弱酸性。設計尺寸為7.0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3 濃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排放的濃氟生產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3.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24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4 酸刻蝕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刻蝕槽排放的高濃度硝酸及氫氟酸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12.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6.5d。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5 綜合廢水調節池
綜合廢水調節池內設置空氣穿孔攪拌。設計水量為4072m3/d,設計尺寸為27.0m×30.0m×5.5m,設計停留時間為16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6 一級混凝沉淀池
一級混凝沉淀池含1#反應池2座、1#混凝池1座、1#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1#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先后經過pH值調節、反應兩步工序,大部分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有效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5.0m,其中1#反應池停留時間為30min,1#混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1#絮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7 二級混凝沉淀池
二級混凝沉淀池含2#反應池2座、2#混凝池1座、2#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2#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進一步進行pH值調節、反應,讓廢水中殘留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進一步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4.5m,其中2#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5min,2#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2#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8 三級混凝沉淀池
三級混凝沉淀池含3#反應池2座、3#混凝池1座、3#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當二級沉淀池出水不達標時,通過向3#反應池繼續投加Ca(OH)2、CaCl2,確保出水氟離子達標;當氟離子達標時,根據水中鈣離子濃度,適量投加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防止影響后續生化系統正常運行。設計尺寸為38.5m×8.15m×4.5m,其中3#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0min,3#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3#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1.1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三級混凝沉淀池主要用于前兩級檢修超越及補充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
每一級混凝沉淀池之間可根據檢修需要進行靈活超越,保證污水系統的穩定運行。
3.9 一級A/O池
一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一級缺氧池內設置缺氧攪拌機,生物接觸氧化池內部設置填料。一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71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5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30∶1。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
3.10 二級A/O池
二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二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17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0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8∶1。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生化流程為一級缺氧+一級接觸氧化+二級缺氧+二級接觸氧化。接觸氧化池硝化液和污泥回流至一級缺氧池,利用反硝化細菌脫氮。一級缺氧池出水進入一級生物接觸氧化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出水進入后續缺氧/好氧系統。二級接觸氧化出水自流入生化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前端,保證生化系統的污泥濃度,少部分剩余污泥泵送至污泥儲池。在一、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內根據微生物脫氮需要補充碳源。系統產生的物化污泥和剩余生化污泥,經污泥泵抽至污泥儲池進行預濃縮,再由螺桿泵送至板框壓濾機,最終得到含水率≤70%的脫水泥餅,泥餅經廠區污泥堆棚自然風干后定期外運。
廠區濃氟廢水集水池、稀氟廢水集水池、酸刻蝕槽廢水集水池、綜合廢水調節池及事故池內的氟化氫等揮發性氣體,通過引風機抽至除臭噴淋塔內處理后經高空排放塔排入大氣。
3、主要工藝單體及設計參數
3.1 堿性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堿制絨槽廢液、堿制絨后清洗廢水、堿洗廢液及清洗廢水,廢水呈強堿性。設計尺寸為9.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2 稀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及酸刻蝕后清洗廢水,廢水呈弱酸性。設計尺寸為7.0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3 濃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排放的濃氟生產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3.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24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4 酸刻蝕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刻蝕槽排放的高濃度硝酸及氫氟酸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12.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6.5d。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5 綜合廢水調節池
綜合廢水調節池內設置空氣穿孔攪拌。設計水量為4072m3/d,設計尺寸為27.0m×30.0m×5.5m,設計停留時間為16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6 一級混凝沉淀池
一級混凝沉淀池含1#反應池2座、1#混凝池1座、1#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1#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先后經過pH值調節、反應兩步工序,大部分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有效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5.0m,其中1#反應池停留時間為30min,1#混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1#絮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7 二級混凝沉淀池
二級混凝沉淀池含2#反應池2座、2#混凝池1座、2#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2#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進一步進行pH值調節、反應,讓廢水中殘留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進一步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4.5m,其中2#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5min,2#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2#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8 三級混凝沉淀池
三級混凝沉淀池含3#反應池2座、3#混凝池1座、3#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當二級沉淀池出水不達標時,通過向3#反應池繼續投加Ca(OH)2、CaCl2,確保出水氟離子達標;當氟離子達標時,根據水中鈣離子濃度,適量投加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防止影響后續生化系統正常運行。設計尺寸為38.5m×8.15m×4.5m,其中3#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0min,3#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3#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1.1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三級混凝沉淀池主要用于前兩級檢修超越及補充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
每一級混凝沉淀池之間可根據檢修需要進行靈活超越,保證污水系統的穩定運行。
3.9 一級A/O池
一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一級缺氧池內設置缺氧攪拌機,生物接觸氧化池內部設置填料。一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71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5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30∶1。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
3.10 二級A/O池
二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二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17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0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8∶1。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生化流程為一級缺氧+一級接觸氧化+二級缺氧+二級接觸氧化。接觸氧化池硝化液和污泥回流至一級缺氧池,利用反硝化細菌脫氮。一級缺氧池出水進入一級生物接觸氧化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出水進入后續缺氧/好氧系統。二級接觸氧化出水自流入生化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前端,保證生化系統的污泥濃度,少部分剩余污泥泵送至污泥儲池。在一、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內根據微生物脫氮需要補充碳源。系統產生的物化污泥和剩余生化污泥,經污泥泵抽至污泥儲池進行預濃縮,再由螺桿泵送至板框壓濾機,最終得到含水率≤70%的脫水泥餅,泥餅經廠區污泥堆棚自然風干后定期外運。
廠區濃氟廢水集水池、稀氟廢水集水池、酸刻蝕槽廢水集水池、綜合廢水調節池及事故池內的氟化氫等揮發性氣體,通過引風機抽至除臭噴淋塔內處理后經高空排放塔排入大氣。
3、主要工藝單體及設計參數
3.1 堿性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堿制絨槽廢液、堿制絨后清洗廢水、堿洗廢液及清洗廢水,廢水呈強堿性。設計尺寸為9.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2 稀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及酸刻蝕后清洗廢水,廢水呈弱酸性。設計尺寸為7.0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3 濃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排放的濃氟生產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3.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24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4 酸刻蝕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刻蝕槽排放的高濃度硝酸及氫氟酸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12.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6.5d。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5 綜合廢水調節池
綜合廢水調節池內設置空氣穿孔攪拌。設計水量為4072m3/d,設計尺寸為27.0m×30.0m×5.5m,設計停留時間為16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6 一級混凝沉淀池
一級混凝沉淀池含1#反應池2座、1#混凝池1座、1#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1#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先后經過pH值調節、反應兩步工序,大部分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有效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5.0m,其中1#反應池停留時間為30min,1#混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1#絮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7 二級混凝沉淀池
二級混凝沉淀池含2#反應池2座、2#混凝池1座、2#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2#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進一步進行pH值調節、反應,讓廢水中殘留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進一步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4.5m,其中2#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5min,2#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2#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8 三級混凝沉淀池
三級混凝沉淀池含3#反應池2座、3#混凝池1座、3#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當二級沉淀池出水不達標時,通過向3#反應池繼續投加Ca(OH)2、CaCl2,確保出水氟離子達標;當氟離子達標時,根據水中鈣離子濃度,適量投加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防止影響后續生化系統正常運行。設計尺寸為38.5m×8.15m×4.5m,其中3#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0min,3#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3#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1.1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三級混凝沉淀池主要用于前兩級檢修超越及補充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
每一級混凝沉淀池之間可根據檢修需要進行靈活超越,保證污水系統的穩定運行。
3.9 一級A/O池
一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一級缺氧池內設置缺氧攪拌機,生物接觸氧化池內部設置填料。一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71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5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30∶1。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
3.10 二級A/O池
二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二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17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0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8∶1。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生化流程為一級缺氧+一級接觸氧化+二級缺氧+二級接觸氧化。接觸氧化池硝化液和污泥回流至一級缺氧池,利用反硝化細菌脫氮。一級缺氧池出水進入一級生物接觸氧化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出水進入后續缺氧/好氧系統。二級接觸氧化出水自流入生化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前端,保證生化系統的污泥濃度,少部分剩余污泥泵送至污泥儲池。在一、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內根據微生物脫氮需要補充碳源。系統產生的物化污泥和剩余生化污泥,經污泥泵抽至污泥儲池進行預濃縮,再由螺桿泵送至板框壓濾機,最終得到含水率≤70%的脫水泥餅,泥餅經廠區污泥堆棚自然風干后定期外運。
廠區濃氟廢水集水池、稀氟廢水集水池、酸刻蝕槽廢水集水池、綜合廢水調節池及事故池內的氟化氫等揮發性氣體,通過引風機抽至除臭噴淋塔內處理后經高空排放塔排入大氣。
3、主要工藝單體及設計參數
3.1 堿性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堿制絨槽廢液、堿制絨后清洗廢水、堿洗廢液及清洗廢水,廢水呈強堿性。設計尺寸為9.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2 稀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及酸刻蝕后清洗廢水,廢水呈弱酸性。設計尺寸為7.0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3 濃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排放的濃氟生產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3.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24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4 酸刻蝕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刻蝕槽排放的高濃度硝酸及氫氟酸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12.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6.5d。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5 綜合廢水調節池
綜合廢水調節池內設置空氣穿孔攪拌。設計水量為4072m3/d,設計尺寸為27.0m×30.0m×5.5m,設計停留時間為16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6 一級混凝沉淀池
一級混凝沉淀池含1#反應池2座、1#混凝池1座、1#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1#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先后經過pH值調節、反應兩步工序,大部分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有效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5.0m,其中1#反應池停留時間為30min,1#混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1#絮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7 二級混凝沉淀池
二級混凝沉淀池含2#反應池2座、2#混凝池1座、2#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2#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進一步進行pH值調節、反應,讓廢水中殘留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進一步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4.5m,其中2#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5min,2#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2#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8 三級混凝沉淀池
三級混凝沉淀池含3#反應池2座、3#混凝池1座、3#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當二級沉淀池出水不達標時,通過向3#反應池繼續投加Ca(OH)2、CaCl2,確保出水氟離子達標;當氟離子達標時,根據水中鈣離子濃度,適量投加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防止影響后續生化系統正常運行。設計尺寸為38.5m×8.15m×4.5m,其中3#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0min,3#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3#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1.1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三級混凝沉淀池主要用于前兩級檢修超越及補充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
每一級混凝沉淀池之間可根據檢修需要進行靈活超越,保證污水系統的穩定運行。
3.9 一級A/O池
一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一級缺氧池內設置缺氧攪拌機,生物接觸氧化池內部設置填料。一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71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5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30∶1。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
3.10 二級A/O池
二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二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17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0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8∶1。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生化流程為一級缺氧+一級接觸氧化+二級缺氧+二級接觸氧化。接觸氧化池硝化液和污泥回流至一級缺氧池,利用反硝化細菌脫氮。一級缺氧池出水進入一級生物接觸氧化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出水進入后續缺氧/好氧系統。二級接觸氧化出水自流入生化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前端,保證生化系統的污泥濃度,少部分剩余污泥泵送至污泥儲池。在一、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內根據微生物脫氮需要補充碳源。系統產生的物化污泥和剩余生化污泥,經污泥泵抽至污泥儲池進行預濃縮,再由螺桿泵送至板框壓濾機,最終得到含水率≤70%的脫水泥餅,泥餅經廠區污泥堆棚自然風干后定期外運。
廠區濃氟廢水集水池、稀氟廢水集水池、酸刻蝕槽廢水集水池、綜合廢水調節池及事故池內的氟化氫等揮發性氣體,通過引風機抽至除臭噴淋塔內處理后經高空排放塔排入大氣。
3、主要工藝單體及設計參數
3.1 堿性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堿制絨槽廢液、堿制絨后清洗廢水、堿洗廢液及清洗廢水,廢水呈強堿性。設計尺寸為9.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2 稀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及酸刻蝕后清洗廢水,廢水呈弱酸性。設計尺寸為7.0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3 濃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排放的濃氟生產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3.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24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4 酸刻蝕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刻蝕槽排放的高濃度硝酸及氫氟酸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12.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6.5d。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5 綜合廢水調節池
綜合廢水調節池內設置空氣穿孔攪拌。設計水量為4072m3/d,設計尺寸為27.0m×30.0m×5.5m,設計停留時間為16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6 一級混凝沉淀池
一級混凝沉淀池含1#反應池2座、1#混凝池1座、1#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1#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先后經過pH值調節、反應兩步工序,大部分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有效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5.0m,其中1#反應池停留時間為30min,1#混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1#絮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常州電化學污水處理設施 —這家靠譜
3.7 二級混凝沉淀池
二級混凝沉淀池含2#反應池2座、2#混凝池1座、2#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2#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進一步進行pH值調節、反應,讓廢水中殘留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進一步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4.5m,其中2#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5min,2#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2#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8 三級混凝沉淀池
三級混凝沉淀池含3#反應池2座、3#混凝池1座、3#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當二級沉淀池出水不達標時,通過向3#反應池繼續投加Ca(OH)2、CaCl2,確保出水氟離子達標;當氟離子達標時,根據水中鈣離子濃度,適量投加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防止影響后續生化系統正常運行。設計尺寸為38.5m×8.15m×4.5m,其中3#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0min,3#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3#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1.1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三級混凝沉淀池主要用于前兩級檢修超越及補充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
每一級混凝沉淀池之間可根據檢修需要進行靈活超越,保證污水系統的穩定運行。
3.9 一級A/O池
一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一級缺氧池內設置缺氧攪拌機,生物接觸氧化池內部設置填料。一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71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5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30∶1。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
3.10 二級A/O池
二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二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17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0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8∶1。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生化流程為一級缺氧+一級接觸氧化+二級缺氧+二級接觸氧化。接觸氧化池硝化液和污泥回流至一級缺氧池,利用反硝化細菌脫氮。一級缺氧池出水進入一級生物接觸氧化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出水進入后續缺氧/好氧系統。二級接觸氧化出水自流入生化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前端,保證生化系統的污泥濃度,少部分剩余污泥泵送至污泥儲池。在一、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內根據微生物脫氮需要補充碳源。系統產生的物化污泥和剩余生化污泥,經污泥泵抽至污泥儲池進行預濃縮,再由螺桿泵送至板框壓濾機,最終得到含水率≤70%的脫水泥餅,泥餅經廠區污泥堆棚自然風干后定期外運。
廠區濃氟廢水集水池、稀氟廢水集水池、酸刻蝕槽廢水集水池、綜合廢水調節池及事故池內的氟化氫等揮發性氣體,通過引風機抽至除臭噴淋塔內處理后經高空排放塔排入大氣。
3、主要工藝單體及設計參數
3.1 堿性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堿制絨槽廢液、堿制絨后清洗廢水、堿洗廢液及清洗廢水,廢水呈強堿性。設計尺寸為9.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2 稀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及酸刻蝕后清洗廢水,廢水呈弱酸性。設計尺寸為7.0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1.2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3 濃氟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洗后排放的濃氟生產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3.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24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4 酸刻蝕廢水集水池
收集車間酸刻蝕槽排放的高濃度硝酸及氫氟酸廢水,廢水呈強酸性。設計尺寸為12.5m×6.5m×4.3m,設計停留時間為6.5d。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5 綜合廢水調節池
綜合廢水調節池內設置空氣穿孔攪拌。設計水量為4072m3/d,設計尺寸為27.0m×30.0m×5.5m,設計停留時間為16h。池頂設置PVDF反吊膜,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并襯PP板。
3.6 一級混凝沉淀池
一級混凝沉淀池含1#反應池2座、1#混凝池1座、1#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1#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先后經過pH值調節、反應兩步工序,大部分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有效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5.0m,其中1#反應池停留時間為30min,1#混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1#絮凝池停留時間為20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7 二級混凝沉淀池
二級混凝沉淀池含2#反應池2座、2#混凝池1座、2#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通過向2#反應池投加Ca(OH)2、CaCl2,進一步進行pH值調節、反應,讓廢水中殘留氟離子同鈣離子充分接觸,產生氟化鈣顆粒物,之后投加PAC和PAM進行混凝沉淀反應,進一步去除SS、氟化鈣沉淀及部分COD。設計尺寸為48.0m×9.05m×4.5m,其中2#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5min,2#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2#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8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0.9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
3.8 三級混凝沉淀池
三級混凝沉淀池含3#反應池2座、3#混凝池1座、3#絮凝池1座、平流沉淀池1座。當二級沉淀池出水不達標時,通過向3#反應池繼續投加Ca(OH)2、CaCl2,確保出水氟離子達標;當氟離子達標時,根據水中鈣離子濃度,適量投加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防止影響后續生化系統正常運行。設計尺寸為38.5m×8.15m×4.5m,其中3#反應池停留時間為20min,3#混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3#絮凝池停留時間為12min,沉淀池表面負荷為1.1m3/(m2•h)。池內壁采用乙烯基樹脂防腐。三級混凝沉淀池主要用于前兩級檢修超越及補充Na2CO3,去除污水中過量鈣離子。
每一級混凝沉淀池之間可根據檢修需要進行靈活超越,保證污水系統的穩定運行。
3.9 一級A/O池
一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一級缺氧池內設置缺氧攪拌機,生物接觸氧化池內部設置填料。一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71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5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30∶1。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
3.10 二級A/O池
二級A/O池分為2組,兩組并聯運行,每組含1座缺氧池及1座生物接觸氧化池,串聯運行。二級A/O池總停留時間為17h,污泥濃度為3500mg/L,填料容積負荷為1.0kgBOD5/(m3填料•d),混合液回流比為200%,污泥回流比為,氣水比為8∶1。二級缺氧池前端配水區設置乙酸鈉投加點,用于補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