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細胞轉化?何時會發生細胞轉化?
細胞轉化是細胞發生遺傳性狀改變的一種變化,它的基礎是DNA或基因的突變。從屬性上說,基因突變導致生物體發生的轉化,有利于生物體的轉化,也有不利于生物體的轉化(例如癌變)。
在體外培養的細胞,受到致突變作用時便可發生轉化,凡能誘發DNA(基因)結構改變的因素均視為誘發因素,有物理因素(如射線)、化學因素(MNNG)、病毒(EBV、SV40)、癌基因也是,但需要借助載體和輔助因素。
在未施加任何誘變因素處理的情況下,細胞自發出現的轉化就是SPONTENOUS TRANSFORMATION。當對細胞進行并存或者反復傳代時,在一些難以控制的因素影響下,即可發生,如血清質量下降、病毒污染、溫度和pH值波動以及細胞對外界環境敏感。
2. 自發轉化有無向某種細胞進行特異轉化的性質?這期間有無特殊規律?
自發轉化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轉化現象,與人工誘發體外培養細胞的轉化不同,它并無特異的轉化趨向。說到規律, 自發轉化的一般表現就是核型異倍化、獲得永生性、接觸抑制消失等,轉化細胞形態上變得肥大,有向三維空間生長的趨勢,容易Piled up。細胞生長匯合后并不發生接觸抑制,而是繼續分裂增殖,就像癌變(實際是一種惡性轉化)。其轉化的基本過程還是一樣的,誘發(initiation)--DNA損傷與修復--發展和表現(expression)。
3. 自發性轉化的鑒定要采取那些檢測手段?
至于轉化的準確界定:Focus也就是轉化灶可以被分離培養,能形成傳代細胞系,可用于進行細胞生物學性狀的檢測。細胞培養中正常細胞和轉化細胞之間性狀的差別有很多鑒定指標,一般應做以下的實驗分析:
(1)一般性狀(形態、生長曲線、倍增時間)
(2)遺傳學特性(染色體標記分析等)
(3)惡性測試試驗,浸潤性生長、分化性、粘附性(整合蛋白表達)、對血清要求等,對了,還有凝集試驗(凝集素反應)
其中zui后一項可以說明轉化后的細胞是否為惡性轉化。
4. 怎么區分細胞形態的改變是自發性轉化抑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一般形態改變?
細胞形態改變時是自發轉化還是一般性改變,這就需要從如上所述的轉化表現進行判斷了。但是對于不做遺傳而僅是培養自己所需細胞的研究人員來說,簡單的判定就是,只要細胞形態生長的讓你無法接受,就是spontenous transformation,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細胞形態廣泛改變的機制也是DNA或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只是expression的程度不同罷了。
5. 自發性轉化是不是不可逆的?它的發生是一猝而就,還是經過數代細胞突變的累積而致?是否遺傳?
先回答第二個小問題:在一個受轉化因素作用的細胞群中,不是所有的細胞都一定受到損害,受到影響并發生轉化啟動進入發展階段的細胞可能只是一小部分,散在于那些未受損的正常細胞之間,大約經過13個細胞周期的增殖,整個細胞群匯合成片,正常細胞發生接觸抑制,但轉化細胞卻不斷進展,從而表現出轉化現象。由此來看,它的發生是由細胞個體量變積累到發生質變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若是在早期及時去除轉化細胞或轉化灶,使正常細胞不受影響的話,spontenous transformation can be controled! OR,you have to discard all of your cells.
zui后,像癌變一樣,細胞轉化也是一種遺傳學改變,轉化細胞分離培養能夠形成傳代細胞系。
6. 自己培養的細胞發生自發轉化,如何處理?
盡可能維持恒定的培養環境,出再小面積轉化灶時可用細胞刮機械去除,但治標不治本,返還其zui適環境才是之計。
7. 關于“人工誘發體外轉化”
一般在遺傳學研究中應用較多,是研究癌變原理的重要方法。癌變,也就是細胞惡性轉化,是一個發生在體內的過程,便通過體外細胞培養,可以用人工方法誘發轉化,而且重復性好,從而構成體外癌變模型,不僅有理論意義,也可用于篩選抗癌藥物和檢測環境中致癌物,當前在國內外這一技術已普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