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乙肝癌變關鍵風險基因
統計顯示,我國肝癌病人中80%以上都有乙肝病史。當然,并不是乙肝病人都會發展成為肝癌患者,那么為什么有些乙肝病人發生癌變,而另一些病人不發生癌變呢?由復旦大學牽頭研究的新成果對此作出了回答。《自然—遺傳學》雜志2月6日在線發表了由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余龍教授完成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確定人的STAT4和HLA-DQ基因是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關鍵易感基因。這對控制乙肝癌變、降低肝癌發病風險和zui終戰勝肝癌的醫學、遺傳學研究指出了新的“戰略方向”。
記者了解到,復旦大學余龍課題組了國內外30個課題組,66位學者開展協作攻關,收集了國內7個地區、總計799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細胞DNA樣本,包括5480例有乙肝病變的肝癌病例和639例有乙肝病史但無肝癌的對照者。運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比對分析了這兩組人群的全基因組序列中近73萬個單核苷酸多態位點的等位基因頻率,zui終在STAT4基因和HLA-DQ基因簇上發現了與乙肝癌變風險顯著關聯的易感基因位點,這在學術界屬。
論文的*作者、復旦大學遺傳所蔣德科博士告訴記者,利用這一研究成果,可以開發肝癌的基因預警試劑,篩查肝癌的易感人群,從而提前對易感人群進行相應的綜合干預和預防措施,降低肝癌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