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海歸博士實現水污染修復菌種工業培育
資料類型 | 文件 | 資料大小 | 0 |
下載次數 | 0 | 資料圖片 | 【點擊查看】 |
上 傳 人 | 默認 | 需要積分 | 0 |
關 鍵 詞 |
- 【資料簡介】
利用微生物修復水體,是治理污染水環境的一件利器,如今,一位上海的海歸博士把日本的東江菌引入國內,并培養出了適合本土使用的菌種。在日前舉行的東方科技論壇上,記者獲悉,這些“滬產細菌”已用于太湖綜合治理的試點項目,并通過了昆明政府部門的論證,將于下月用于注入滇池的第二大河——寶象河的治理工程。
馮坤范是沖繩環境微生物研究所的博士,海灣戰爭后,這個所名聲大振,因為該所東江教授研發出的微生物成功降解了海上的石油污染,馮坤范留日期間,就是東江教授的助手,掌握了這種細菌的培育技術。上世紀90年代,馮坤范回到上海,并把東江菌引入了國內。
馮博士介紹了她與上師大專家合作,把工業級、馴化型活性生物復合劑用于受污染水體治理的經歷,引起了很多專家的關注。據介紹,湖泊、河流之所以有自凈功能,能分解有機物的細菌起了很重要作用,而受到嚴重污染后,水體就會缺氧,導致厭氧菌大量繁殖,其他菌種趨于滅亡,從而使水體失去自凈功能。為此,微生物水體修復主張人為投放細菌,這些菌既要能分解有機物,又要耐得住惡劣的環境。通過*的馴化技術,馮坤范帶領課題組,把東江菌與本土菌種相結合,培育出了21種細菌。針對不同的水體環境,這些微生物就能組成不同的“細菌*”,去消除河道的黑臭。
參與產學研合作的上師大應用生態研究所陳德輝博士表示,如今,工業級、馴化型活性生物復合劑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并能在流水線上大規模培育。“除了投放微生物,我們還使用其它手段,‘打組合拳’治理水體。”陳博士說。
據了解,從2000年到2007年,課題組用生物修復工程技術治理了本市的12條黑臭河道,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他們把這一技術用在太湖綜合治理的試點項目中,并將從下月起參與昆明滇池的綜合治理。馮博士表示,她還希望把這種技術用于上海世博會,用微生物代替過濾系統,凈化從黃浦江引入世博園區的水體。
- 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www.598km.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