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尾氣門”持續發酵 落井下石不如自我反省
從承認錯誤到股價暴跌,直至其CEO宣布辭職,這起事件應該是大眾公司自成立以來大的丑聞,也是整個汽車行業近些年來的大黑幕。不過,德國大眾的“尾氣門”對中國來說并不是一次落井下石的機會,更不是國內車企的機遇,而是又一次敲響了警鐘。
有汽車分析師公開發聲:“我們中國人根本沒有資格指責大眾的排放造假問題,因為中國本土的柴油車企排放造假更嚴重。”知情人士指出,“中國90%的柴油車都在環保造假”。而這些企業造假行為甚至不用高明的作弊手段,很輕易地就能拿到“環保標”上路。這些柴油大貨車的超量尾氣排放,成為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在霧霾重重、藍天稀缺的今天,傳統汽車產業給環境帶來了很多問題,原有高耗能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遇到了瓶頸,我們的法律機制及舊有運行模式,是否能夠支撐新的行業發展,這是一個能引發我們每個人深思的主題。
還有3個月,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就要施行了。
提到美國嚴厲處罰大眾造假行為,對中國執法大的啟示就是要對不誠信零容忍。也有資深專家表示,大眾柴油車排放造假事件爆發也給中國提了醒,那就是環保監測不能局限于工信部汽車售前公告和兩年一度排放年檢,應該實施動態監測。
除了新大氣法,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所面臨的變化。從行業來看,日系企業以汽車輕量化、混合動力為主,并推行燃料電池的發展;德系車以清潔柴油技術發展為主,歐美系近年來在以特斯拉為代表的企業在純電動領域尋求突破;國內目前以政府政策推動插電式混動以及純電動發展為主。大眾柴油尾氣門事件使得整個行業發展格局未來將發生重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