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世界土壤日即將到來 千億市場空間大門敞開
2015年是聯合國發起的個土壤年,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日前透露,由發改委、環保部、農業部等多部委聯合制定的《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土十條”)即將推出。
土壤科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人忽視,但是腳下的土地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包括人類的食物以及居住的環境。在12月5日世界土壤日即將到來之際,土壤修復行業在此被推上風口,成為行業矚目的焦點。
在政策層面。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十分龐大、污染程度深淺不一、自然條件復雜多變,且需要不同部門協調配合,故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除了行政部門嚴抓共管之外,還需要硬約束框架予以護航。長期以來,我國關于土壤防治的條文散見于《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農業法》、《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等多部法律法規之中,但專門的土壤保護立法一直處于真空缺位狀態,土壤污染追責、專項資金籌措、治理資質管理等核心要件難以形成統一、系統的規制,其結果是針對土壤污染的事前威懾與事后懲戒機制弱化。
持續而密集的政策發布體現了國家對水土與固廢治理產業的支持,業內重點關注的“土十條”有望在16年年初推出,“土十條”將重點解決責任確認和環評體系問題。
在市場層面。我國待修復土壤總量巨大,據十三五相關專家透露,繼1.7萬億的《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和4.6萬億的《水污染防治計劃》陸續的已經和即將出臺,土壤修復規模將遠超土壤和大氣,達到超十萬億元的規模。
在環保產業發達的國家,土壤修復產業所占環保產業的市場份額高達30%,而我國土壤修復產業才剛剛起步,總規模占環保投入不足1%,產業規模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根據環保部的相關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確保全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點位達標率不低于80%,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土壤環境保護體系,使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據國內土壤專家分析,我國土壤環保產業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這一領域發展空間巨大。但土壤修復已經逐漸進入產業化正軌,并支撐起千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