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出臺在即 土壤修復重在治理而非萬億投入
“土十條”是“大治理”不是要投入幾萬億
從水十條開始,贊美水、氣、土大治理的詞,多的是多少萬億市場,什么5.3萬億、17萬億、35萬億......越說越大,針對社會上流傳的“‘土十條’可以帶動國家和社會幾萬億元投資”的說法,陳吉寧作出了有針對性的解釋。
他說,“土十條”治理土壤污染,是個“大治理”過程,不是要投入幾萬億元。我們強調的是風險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風險,通過改變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簡單依靠巨大的資金投入,對污染的土壤要加強監測監控,不讓污染繼續發展。
對于陳吉寧就治土市場提出大治理不是幾萬億,而是大過程的觀點,受到了眾多人的稱贊,被稱之為土壤治理真經。有人用六字夸贊此舉,是:懂土、惜錢、真干。
懂土:從目標評估措施,不要為治而治。因為農田污染,可以更換土地作物避免食物鏈危害;可以通過提高有機質含量,從提高土壤質量入手減緩食物鏈危害;即使可能成為水污染源的工業重污染區,也應從除源、防淋溶、斷徑流等方面綜合治理,以控制污染,是個綜合管控風險的過程。所以他強調治土是個大治理過程,重點強調風險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風險,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方式,而不是簡單依靠巨大的資金投入,對污染的土壤要加強監測監控,不讓污染繼續發展。這個定位,與世界各國多年形成的治土方略一致。
惜錢:惜錢代表一種情結,珍惜人民的錢,要讓錢能生錢,讓環保在變廢為寶、在青山綠水中掙錢,從不是幾萬億的治理投入中,我們能看到更大的錢景,因為習提出長江不搞大開發,實際是不搞大投資為表現的大開發,強調“以生態為基點的五位一體開發活動”。兩相對照,中國治土大行動進入國家綠色發展快行道的前景更為清晰。
真干:花較少的錢,取得更大效益,但這需要埋頭實干。所以陳吉寧說:“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不是政策制定得越嚴厲越好,也不是標準制定得越高就越好,而是制定政策、標準在實際中能夠確實執行,可以落實。是‘落在實處的嚴格’,而不是政策、標準停留在紙面上。”
2016年“土十條”將全面實施
面對污染形勢嚴峻的土壤問題,何時出臺《土十條》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相比于大氣和水,《土十條》實施仍有難度,比如土壤污染家底不是很清楚,土壤治理的商業模式不明晰,很多污染都找不到主要責任者,還有就是投資需求比較大,大量的治理投資資金怎么獲得,會不會影響《大氣十條》、《水十條》的實施等。
實際上,此前已有專家表示,在2015年底,《土十條》內容已基本編制完成,未能及時出臺可能是擔心影響《大氣十條》和《水十條》的實施效果。
駱建華認為,需要進一步詳查,包括規范性、密度、樣品采集方式等需要更加完善,才能夠較準確地掌握真實的土壤質量信息,服務于《土十條》的實施。
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污染為嚴重,點位超標率為19.4%,耕地污染面積達1.5萬億畝。
針對我國土壤現狀,陳吉寧表示,2016年將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繼續組織實施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建立規范的污染場地聯合監管機制。
同時環保部門在“十三五”時期將完成“土十條”編制并組織實施,加強土壤環境監測監管,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和建設用地分類管理,開展土壤污染污染治理與修復。